大年三十朋友圈流行发红包 比支付宝实惠

18.02.2015  15:17

抢红包

抢红包

吉和网2月18日报道  2月18日是中国农历大年三十。一大早,微信朋友圈就热闹起来,到处都在发红包,看到入了账的真金白银,有人不禁感叹,“这可比支付宝实惠多了!”

朋友圈争抢发红包

“9点开始发红包,请各位亲准备好哦!”、“今天上午9点开始发红包!”“土豪发钱啦!”……

早上刚打开微信朋友圈,就看见各种发红包的通知。

定好点儿,9点整,“XX民工”群里就发出微信口令,“8189XXXX,速抢!”

“我抢到12.51元!”“我抢到2.13元!”“22.7元!”……

几分钟之后,群里晒出结果,虽然有的抢的多,有的抢的少,但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只有两个字——兴奋。

发群红包的赵先生被大家戏称“土豪”,他此次用支付宝支付了100元现金,共包成10个红包扔进了群里,由于红包金额是随机的,所以大家都是凭手气来获得所抢得红包金额的多少。

“群里的都是我同事,现在不是流行抢红包嘛,我也发一个,大家一起沾沾喜气,图个热闹!”赵先生说。

赵先生的同事李女士此次抢得了12.51元,她格外开心。“这个红包可比支付宝的实惠,我抢支付宝抢了四次,两次加起来是3块钱,一次啥也没抢到,一次抢了个5块钱的快的红包,手机屏都要点碎了。”

随着各电商平台相继打起红包大战,朋友圈里发红包也流行开来。仅记者的朋友圈,一大早就发了好几拨红包,有发100元,有发66元的,还有发88元的。大年三十的一大早,朋友圈里就充满了年味儿。

70年前压岁钱不是装在红包里

提起红包,今年75岁的干妈讲起自己小时候收红包的事。

干妈1940年出生,她说她小时候,父亲是给别人家打零工的。到了过年时,她会去各家拜年,去的时候两个口袋空空,回来时却装满了压岁钱,“我可高兴了,就跟我爹说,爹你看,这么多钱啊!可是我爹却叹口气,唉,你们孩子看着这些钱多,我们当大人的最愁的就是过年了,咱家就一个孩子,别人家孩子多,来几个就得给几份,你一个才能收回来一份啊!”干妈说,那时候没有红包,钱都是散着给的。

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她已经想不起当时收到的钱是什么样子的,有多少,只记得是纸币,“我9岁上学时才有点印象,花的是东北流通券,以前叫什么已经不记得了。”

现在日子好了,小孩子在过年的时候都能收到很多压岁钱,小小年纪对钱就有了概念。“我重孙女高小啊才两岁时,就知道要100元的压岁钱了,拿十块二十块的都不要。”提起现在的孩子,干妈十分感慨。

的确,现在一般来说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所以都十分宝贝,恨不得把全世界最好的东西都给孩子,更别提压岁钱了,几岁孩子收到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压岁钱已经不足为奇。

两个传说讲述红包来历

那么,红包如此流行,到底红包有什么来历,你知道吗?

记者百度了一下,发现关于红包的来历,有两个传说:

传说一:

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传说二: 

源于古代“压惊”。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竹响声驱“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据史载,王韶子南陔,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吉和网记者 曹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