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大妈拥军队”爱心饺子坚持包了15年

24.11.2014  13:29

战士们和大妈们在一起包馄饨 记者 李洋 摄

这是一支由大妈们组成的拥军队伍,年龄最小的50岁,最大的已经73岁。她们每周三、周五都会去部队包饺子、蒸包子,已经坚持了15年。其中,甚至还有人因此放弃了打工、赚钱的机会。战士们说,她们给人一种慈母般的感觉,有的战士退伍后还常打电话问候她们。

每周到部队包饺子、蒸包子

11月19日上午,在 吉林 省吉林军分区食堂内。一张饭桌上,围坐着3名战士和7名戴白帽、系围裙的大妈,他们在一起包馄饨。

“你家在哪里啊?感觉这里冷不冷啊?”一位大妈问年轻战士。

“我家是河北的。不冷。今天真好,又可以吃到馄饨了。”年轻战士一边说,一边加快动作,争着多包几个馄饨。

“这是‘大妈拥军队’,她们每周三都会到部队给战士们包饺子、蒸包子、包馄饨。已经坚持十几年了。”吉林军分区群联战士董博说。

帮战士们腌酸菜、缝扣子、理发

1999年9月,退休后返聘到街道办事处的许玉贤在同事的建议下,组建“大妈拥军队”。

“军人们保家卫国不容易,我们能帮忙做到的也不多,就决定从包饺子、蒸包子这些小事入手,算是在和平年代咱们平民百姓对部队的关爱了。”许玉贤她们没有想到,这一干就15年了。

“大妈拥军队”的足迹几乎遍布吉林市所有的部队驻军食堂,队伍也一度扩展至四五十人。

由于年龄越来越大,“大妈拥军队”人数减少,现在只有9人了。大妈们常去的部队也固定下来了:每周三到吉林军分区,周五到吉林市公安消防支队造纸厂中队。

“这15年来,我只有两次没有参加活动。一次是发高烧,一次是有会议必须参加。不过,其他大妈参加了。我们没有间断过,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雪天路滑。”许玉贤说,“大妈拥军队”除了做饭外,还帮着腌酸菜、萝卜,储存土豆,甚至还帮战士们缝扣子、理发。

“大妈拥军队”中还有一位大爷

许玉贤今年73岁,是“大妈拥军队”中年龄最大的女性。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大妈拥军队”中还有一位大爷,76岁的尹立章。

尹立章是许玉贤的丈夫,平时并不参与包饺子等活动。他每月到部队一次,帮着干一些磨刀、打杂的事,大家也认为他是“大妈拥军队”中的一员了。

其他队员还有70岁的范淑云、69岁的徐淑芳、65岁的王春艳、64岁的董淑珍、64岁的刘秀文、61岁的李云秀和50岁的杨英杰。年龄最小的杨英杰是许玉贤女儿的同事的朋友,两年前,下岗后的她听说“大妈拥军队”,便主动要求加入进来。“像我这个年龄,好多人都在打工呢。我身体也不是很好,在家待着也没事,觉得这事挺有意义的,也算做点事。”

“我争取干到80岁。当然,如果还能动,我就一直干到不能动为止。”许玉贤说,她正发展身边的大妈也加入到这支队伍,同时还在鼓励其他组织参与拥军活动。

许玉贤说,她担心这几个岁数大的不能动了,队伍就解散了。不过,在她的鼓励下,今年,吉林市昌邑区的3所幼儿园也来到军营演出。

退伍战士每月给大妈打电话

除了做饭,大妈们还和战士们唠家常,得知他们需要帮助了,就主动提供帮助。

公安消防支队造纸厂中队给养员伍虹都8年前参军时,被分配到炊事班,他情绪低落。“消防战士应该冲在火场一线,与火灾做斗争。每天窝在厨房里算啥战士?”他说,那时情绪不好,大妈们知道此事后,都和他谈心、开导他。“许玉贤大妈就说,他有个侄子是在部队养猪的,可是人家积极努力,把猪养得肥肥胖胖的。还积极钻研,改善猪的饲养情况,最终立了三等功。”伍虹都说,他的思想一下就转变了。

28岁的牛浩已经退伍,回山东老家开装载机。他每个月都会给大妈们打个电话。“挺感动的,这些年她们风雨无阻,完全是义务付出。虽然我退伍了,但总会想起她们,她们给我一种慈母的感觉,心头暖暖的。”牛浩说。

吉林市民政局双拥服务中心主任李丹说,希望有更多人学习“大妈拥军队”,关爱部队官兵,促进军民和谐。

新文化报  记者 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