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沟林业局“停伐”后转型发展的思考

11.08.2015  12:45

  1960年2月12日,经国家批准建立大兴沟森林工业局,“大兴沟林区开发建设55年来,走过了因林而立、因林而兴、因林而衰、因林而转的发展历程。”今年4月1日,随着国家林业局“停伐”令的下达,一直以伐木为主的大兴沟林区千余林业职工放下了手中的油锯、斧头,结束了55年的商业性采伐历史,实行封山育林。随之而来的,是林区职工的生存问题及巨大的产业转型压力。 

   破解转型之困——增强创业意识  

  上世纪60至70年代,出于现代化建设需要,大兴沟林业由此成为国家商品材生产基地之一。1977年,在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上被命名为“大庆式企业”。成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林业学大兴沟”的又一个全国典型。 

  上个世纪90年代末“天保工程”实施后,大兴沟林区逐步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多年来,时间短见效快的地栽木耳成了职工主打项目。贮木场职工夏远清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多年来,林区没有替代林木的产品,林木高精产品都是外地生产。没有像样支柱企业,都是零打碎敲,效益不高。”大石林场50岁的李绍成正在犯愁自己这些年来已经习惯伐木,不知道“停伐”后自己的出路在哪里,还有当初买的油锯、J30履带式集材拖拉机等只能当废铁卖,汽运处司机李志明看着自己花12万元买的运材车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从现实看,“停伐”后,林业调查设计、采伐、运输、贮木、检验、销售、加工等一整套产业链条将严重断裂,围绕木材生产进行的全民创业项目将受到严重冲击。“停伐”后,林区减少木材及其综合直接收入,供水、供电、供热、环卫、绿化等社会公益性单位正常运行受到严重影响。直接或间接增加富余人员400人。这部分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劳动技能单一,转岗分流难度较大。从长远看,受到区位条件、资源匮乏、产业基础差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目前还没有形成支柱性接续产业。绿色化苗木、生物质颗粒、旅游、林下经济等产业,由于起步晚、规模小、起点低,现阶段还不足以支撑林区经济转型。由于前期国家投资欠账,导致林场营林、防火、管护等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薄弱、落后。企业目前尚有特困职工120人、困难家庭20户。除眼前的转型困难外,林区的民生压力已然形成了一个历史包袱。 

   如何持续经营——培育林下产业  

  怎么转?如何增加林区职工收入?林区仅有“天保”资金是远远不够的,比如林区环境卫生问题、独生子女费、葬费抚恤金、冬季供暖等问题,“天保”资金不涉及这些经费,那么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 

  大兴沟林区目前有1万多人口,林业职工3000多人。面对“停伐”大考,大兴沟林业有限公司以“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稳健发展”为原则,突出发展、管理和民生三条主线。一是抓培育,扩总量。每年完成营林工作量14万亩,安排季节性就业岗位1000人,增加收入1600万元。二是抓好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以“二防”为主的专业队伍,可安置职工就业300人。三是大兴沟林区常住总人口4.6万人,辖区内有两乡一镇48个村屯。平均每百公顷承担36人,高于全国平均数。通过增加森林管护队伍编制,可吸纳600名职工再就业。四是争取国家森林储备基地建设的政策。 

  按照国家林业局“一停一转、一分一建、两项创新”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州林管局、森工集团提出的率先发展“水、苗、参、果”四大重点项目、着力培育“六大接续产业”,带动“九大板块”的总体布局,大兴沟林业一是持续抓好“一区、两园、九大基地”建设。通过红松果林、林蛙林下特色养殖沟系承包,大约分流安置创业职工300人。二是发展林下经济。利用抚育剩余物,力争实现1000万袋的黑木耳产业,大约安置800人创业致富。三是加强对外合作。成立绿化工程公司、建筑安装公司、中药材公司,可分流安置职工40人。四是做大、做强生物质颗粒产业项目可分流20人。产业发展类、争取资金类、民生保障类14个项目预计实现收入1154万元,争取政策资金2819万元。 

   促进转型升级——学会经营森林  

  解决林业转型升级的问题,封山育林还不够,要学会经营森林。扎实开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提高职工面对  市场、转型再就业的生存和致富能力,解决职工不会创业的问题。 

  扎实开展林区创业资源与职工全员创业无缝对接工作。坚持以公平公正为原则,以合作帮扶为手段,统筹兼顾、有序规划、批次开发,以林地、耕地、沟系、果林等实体资源为主与职工创业对接。 

  紧紧抓住国家对国有林区加大信贷投放、对国有林区职工提供小额贷款的有利机遇,解决职工因资金不足不能创业、就业的问题。 

  林业产业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发展电子商务。对于林业产业而言,电子商务平台不仅提供一种全新的消费模式,更重要的是给消费者提供了一种便捷服务。加强林业与文化的融合,开展林业生态产品认证,突出市场主导作用,加强对外交流合作,都是促进林业产业升级的正确途径。在提高林产品质量、档次、科技含量、品牌和附加值等方面下功夫,林业产业从“”向“”转移,产业链由“”向“”延伸,规模由“”向“”拓展,林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指日可待。  (通讯员 郭景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