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26.06.2016  22:11

  6月19日,由西安交通大学联合西北工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和长安大学共同发起举办的“长江学者西部研讨会”在西安举行。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50余位长江学者,50余位青年长江学者齐聚一堂,就“一带一路”倡议和西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从中国实际出发,密切联系中国国情,着力破解现实问题,成为与会长江学者的共识。记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采访。

直面差距谋发展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黄佐华在发言中表示,长江学者是教育部实施的人才强国的重要举措,这既是国家授予我们的崇高荣誉,也预示着长江学者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和担当,不断在各自的岗位上勇于创新、奋力拼搏,不辜负党和国家对我们的厚爱和期待。当前中国正在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时代赋予了学者们施展才能的舞台,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在创新性研究、一流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肩负起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西北大学教授刘建妮认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青年学者要做到以下四点:要以历史自觉传承拼搏精神,要以学术自觉探寻科学真理,要以文化自觉弘扬人文精神,要以使命自觉赢得民族尊严。

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院长单文华从本专业角度鼓励科研人员将目光投射到现实法律经济问题上,让中国在国际法学领域产生影响力。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国际经贸方面的国际法教育和人才培养越来越与世界接轨,但涉及海洋、陆地边界等问题的国际公法人才培养却面临着与国家需要脱节的困境。在涉及国家领土和海洋等核心利益问题上发出“中国声音”、表达“中国立场”,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娴熟掌握国际法规则的实务型国际公法人才。

单文华认为,从加强中国法学在世界的影响力来说,我们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但是距离引领世界法学发展的时代需求差距还很大。当前,不少领先型的法学院已经把高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代表和观察员活跃在国际谈判的舞台上,为维护祖国利益贡献智慧,真正体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新实践为理论创新提供广阔空间

如何弘扬丝路文明,讲好丝路故事,促进民心相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文化战略要先行,而实施文化战略,民心相通是关键。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只有在情感、文化、价值观和愿景上融通、沟通、会通、相通,才能再造丝绸之路新千年的辉煌。“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中国现在的发展面临着挑战与机遇,许多问题需要社会科学工作者去面对和解决。”康震说。

藏学研究是中国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王启龙长期从事语言文学和藏学研究,他认为,当下的伟大实践,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中国学者要聚焦人民的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周伟洲认为,中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既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深入研究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批判封建主义、资产阶级旧的史学观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沈壮海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深刻认识和把握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变革伟大实践的规律性,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形成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并把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创新切实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和文化自信,转化为社会发展、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的基本、深沉和持久的力量,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中、在为祖国和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陆航)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