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与农民的获得感

12.03.2015  13:33

      “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现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前夕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让“获得感”瞬时成为热词。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词汇。接地气的新鲜表述,获得全社会的认同。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实现这一温暖的民生指标?占中国人口最大数的9亿农民如何增加获得感呢?

      “获得感”既有“获得”的物质层面,也有“”的精神层面。把“获得感”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衡量指标,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更加注重民生诉求、更加讲求公平正义,更加考虑长远发展。

      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增加获得感的方式,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千百年来,与农民命运休戚相关的是土地。土地,是农民内心最深处的牵挂;土地,是决定农民能否增加获得感的核心因素。

      当前农村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围绕土地开展的各项改革触及根本,牵一发而动全身,敏感而紧迫,正是决定农民能否不断增加获得感的关键。

      只有让土地更有价值、更有地位,农民的获得感才有基础和可能。当前我省正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步子也越来越大。梨树县在全国首创的土地收益保证贷款,今年将在我省全面铺开;去年在延边试水的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今年将进一步扩大试点;日前刚刚确定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长春市九台区成为全国33个试点之一。这些改革措施让土地越来越“活跃”起来,去年我省农民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实现“十五连增”,黑土“生金”,自然“获得感”升值。

      只有让土地与农民的关系更稳定、更牢固、更长久,农民的获得感才更踏实、更有保障。去年我省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今年我省已纳入国家12个整省试点之一,给农民“确实权、颁铁证”。农民吃上了“定心丸”,“获得感”才真正脚踏实地。

      只有让土地更有潜力、更有吸引力,农民的获得感才有不断“生长”的动力和能力。当前农村发展很快,但较城市依然落后很多。一些地方出现“空心村”,农村留不住年轻人,在农村留守的都是“386061”部队。务工农民在进城之后,很难安心回乡务农,吸引年轻人回到农村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如何让这片土地更有吸引力呢?除了让种地有钱赚之外,还要让这片土地上的乡村更美,让这片土地上的人更有尊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不仅需要建设美丽乡村,推进新农村建设,更需要统筹发展,一方面要发展农业现代化,一方面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农安县陈家店走出了一条“就地城镇化”的路子,农民进城不再意味着离开土地,不再意味着“背井离乡”。在自己的土地上留得下、离得开,有出路、有机会、有前途,不失希望、不失尊严,这种心里的安定和满足正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让农民增加获得感,改革就必须直面问题,迎难而上,户籍问题、医保问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农村公共事业问题、村级腐败问题……对农民关心关注的问题,有“含金量”的改革不会回避,不会绕道。惠及改革的民生必须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农民的获得感越多,推动改革的力量就越大,“获得感”落地生根,改革必将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