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国有林场改革探索:富余职工如何二次创业

26.08.2015  11:13
  

                8月20日下午,吉林敦化。新兴林场职工田正发、李莲夫妇正忙着在田里采摘木耳。

  “我家有3亩地,春秋两季加起来共种植了8万多袋地栽黑木耳。”李莲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自从2009年林场效益不好,他们就没有工作了,开始琢磨木耳种植。

 

  

  吉林省敦化市新兴林场职工田正发、李莲夫妇在采摘木耳。摄影/章轲

 

  “最初一年种3万袋,后来越种越多。”李莲说,“这十几年也并非一帆风顺,2010年7月松花江的那场大水,菌袋全都漂在水上,当年损失了8万多块。种植木耳最怕连雨天,水多了,木耳长得格外快,来不及摘就都烂在地里了。

  最初的几年,木耳品种不佳、不懂栽培技术,产品也不好卖。后来,田正发夫妇换了“黑山”这个品种,还和一家品牌经销商签约,由经销商负责生产全过程监管和包销。

  “现在年收入有十几万元。我们在城里(敦化市)已经买了房,买了车,孩子也在城里上学。”李莲对记者说。

  在新兴林场的“绿色黑木耳产业示范园区”,像田正发这样的种植户一共有10户。新兴林场场长邓志强介绍,这个园区2014年建设,占地35000平方米,采用全封闭、全程监控的生产方式,选择优质木耳菌种,用山泉水浇灌,不施化肥农药,力争打造中国知名的绿色黑木耳品牌。

  在敦化市王牛沟林场,今年53岁的林场职工宋德星和其他职工共同承包了一个能容纳300吨林产品的冷库。“里面已经存了50多吨松子。”宋德星对记者说,有了冷库就可以打季节差,松子是三年一大收。来年收成低,肯定就可以压货。

  “去年收这些松子时,每市斤是16元,预计今年底价格能涨到26元。准备元旦的时候出手,每市斤可赚10元左右。

  宋德星说,有了这个冷库,场里职工的山野菜、蘑菇、土豆等产品都能贮存起来,等价格高的时候再卖。“冷库如果经营得当,每年的利润应该超过10万元。

  站在王牛沟林场职工渠礼信家的庭院里,记者感受到的是一番浓郁的商业气氛。院子的门口摆放着一堆树根,“我正在琢磨做根雕生意。”渠礼信有点神秘地对记者轻声说,“以后木材禁伐后,树根会越来越少。

 

  

  吉林省敦化市王牛沟林场职工渠礼信在喂养獭兔。摄影/章轲

 

  渠礼信家是一排砖瓦平房,有一半的房间用来养殖獭兔。“养了100多只种兔,每只种兔可以产120-130只小兔。皮子可以卖钱,每张30-70元,兔肉可以送到烧烤城。粪便配制成营养土,会有人来收。”他说,一年的投入有10万多元,但收益也有10万多元。另外,林场还会提供2万元的无息贷款。

  说起自主创业,渠礼信称,“只要想办法,总能赚到钱。可有些人,不想付出,总想投一点马上就要来钱,早上出工给人家干活,晚上回家时就能拿回100元,‘现得利’才行。但这样做比较短视。

  王牛沟林场场长张立军告诉记者,林场有职工193名,其中有岗位的仅63名。其余130名职工没有工资性收入,都在自谋职业。“几年前,林场就号召大家二次创业,特别是富余人员的二次创业,还从敦化市林业局争取到29万元创业资金。”张立军介绍,目前,林场有林下参种植面积90公顷,户数20户;养殖狐狸1户,养殖獭兔1户,木耳基地1个,种植6户;绿化大苗基地1个;新建容量200吨的冷库1个,此外,还有职工筹资建设的布库哩森林旅游山庄等项目。

 

  

  吉林省敦化市王牛沟林场职工王宝江在擦拭场牌。摄影/章轲

 

  “但从整体上看,还不能达到全面致富的程度,主要是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张立军说。新兴林场场长邓志强也告诉记者,尽管全场有80多户职工家庭中,有60多户发展黑木耳种植,种植总量达280万袋,年产值700万元,人均存收入3万元,“但能否持续,还是一个未知数。

  邓志强说,听说明年要全面禁伐,如果这样,连种植木耳用的锯末可能都找不到了。另外,木耳示范园区的土地是林场出面从农民手上租来的,每亩租金800元,而租给林场职工是200元,林场每亩补贴600元。“这600元,是从现有的林木枝丫销售收入中拿出来的。但如果禁止伐后,这块收入也没有了。

 

  

  吉林省敦化市新兴林场建设的黑木耳产业示范园区。摄影/章轲

  

      吉林省林业工作总站副站长才国斌介绍,受体制机制长期影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有林场森林资源枯竭、债务包袱沉重、职工生活困难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部分林场目前已经处于经济崩溃的边缘。

  才国斌介绍,吉林省国有林场现有在职职工53814人。按照国有林场改革的要求,林场职工以内部消化为主、多渠道解决就业为原则,不采取强制性买断方式,不搞一次性下岗分流。预计改革后将产生富余人员两到三万人,富余人员安置压力很大。应采用多项举措,鼓励富余人员二次创业。

  “只有先解决国有林场林区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才能解决好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问题。”8月19日,吉林省延边州长白山森工集团副总裁吴俊和对记者说,解决富余职工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原地转身”,由过去的伐木工人变成护林员,“说白了,就是国家出钱购买生态。

 

  

  吉林省敦化市新兴林场职工们自发集资建设的“月牙湾”山庄。摄影/章轲

 

  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有林场改革方案》也明确提出,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对林场富余职工进行安置: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从事森林管护抚育;由林场提供林业特色产业等工作岗位逐步过渡到退休;加强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和引导部分职工转岗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