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奏响现代农业的奋进乐章

15.12.2015  10:50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农村改革任务,四平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严格按照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要求,以“三区一建”为总抓手,大力发展“六型”农业,开创了全市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面貌显著改善、农村改革深入推进的良好局面。“十三五”全市将以建设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为引领,围绕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规模效益型和生态友好型现代化大农业,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立市转变。

  优化结构,增粮促增收

  五年来,四平市以粮食高产示范区建设为核心,通过采取稳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开展高标准粮田建设,集成推广重大粮食增产新品种、新技术等举措,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全市累计生产粮食750亿斤,常年粮食总产由“十一五”期间的130亿斤阶段性水平跃升到“十二五”期间的150亿斤阶段性水平,在全省继续保持总产第二、单产第一的领先位次。全市上下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核心目标,多方谋划、多措并举、多元挖潜,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7718元跃升至今年预计实现11000元以上,是“十一五”末期的1.6倍。

  “三区一建”,打造品牌农业

  为深入推进“三区一建”工作,四平市不断创新举措,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引导农民向现代农业要效益。牧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15年全市猪、牛、羊、禽饲养量位列全省第二位。全市标准化规模牧业小区备案总数达到1695个,入区饲养的畜禽标准化水平达到6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13亿元,是“十一五”末期的1.35倍。园艺特产业快速发展,以棚室蔬菜园区建设为核心,棚室经济区域化、规模化布局基本形成。全市百亩以上棚室蔬菜园区总量发展到78个,生产面积达到11.5万亩,比“十一五”末期分别增长168.9%、22.3%,呈现各业并举,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坚持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分类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打造样板村群,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已经形成了以241个省级示范村、重点村为骨架,133个沿线、沿边村为支撑,点、线、面纵横交错、相互支撑的新农村建设新格局。品牌农业创新发展,制定出台全省首家《“三品一标”农产品奖励办法》,对积极申报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企业、合作社等主体给予奖补,创新推进全市品牌农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市绿色、有机、无公害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总量达到400个,比2010年增加158个,增长2.53倍,增强了品牌影响力,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创新发展,农业产业化支柱地位更加牢固

  五年来,四平市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现已形成了玉米、大豆、水稻、花生、生猪、肉禽、梅花鹿、中草药等10条农产品加工链条,构筑了粮食、畜禽、特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2015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268户,比“十一五”末期增加93户。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全市已有55项农业科技成果获得省和国家表奖,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挂牌成立,伊通县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系统在全国推广,“惠农通”信息服务平台全面开通,为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发挥重要科技支撑作用。

  “三大体系”,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十三五”既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五年,也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四化同步”的关键五年。全市上下将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引领,围绕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粮经饲三元科学结构,扩大园艺特产业,壮大畜禽标准化养殖规模,建设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现代棚室园区、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实施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计划,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成果转化,持续扩大先进适用技术到田率。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稳定家庭经营,大力发展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实现产加销一体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进一步完善地方粮食收储保障体系。实施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打造全国可追溯食源性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环境改观、住房改善、厨房改良、厕所改造、农民生活习惯改变”为目标,努力实现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