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林寺碑记发现记

19.12.2014  12:15

善林寺是淘金王韩宪琮、李茂林集资兴建的。善林寺碑记反映了韩边外是个智勇双全的传奇人物,就是朝廷的钦差来此对他也无可奈何。光绪六年清政府派吴大澂单骑入山,不带一兵一卒,以朝廷德意,“抚而用之”,并止宿其家。韩乃从君归,君请赏给五品顶戴,吴大澂将韩家“威震南山”匾改成“安分务农”,从此完成了清廷招安的重任。

 

  作者魏明居(左三)与踏察人员在昔日善林寺遗址上留影,背后的老榆树,是善林寺位置最显著的标志。摄于1983年

 

 

  吴大澂为善林寺所题“安分务农”匾。

 

 

  上世纪六十年代尚存的善林寺面貌。这张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老照片,也成为善林寺历史的珍贵见证。(图片由魏明居提供)

 

  三十多年前我在吉林市文联工作期间,听闻韩边外和桦树林子许多故事,特别是有关善林寺的传说,真真假假,说法不一,唤起我前往探查的兴趣,希望在事发现场,能够了解更多真相。

 

  善林寺是淘金王韩宪琮、李茂林集资兴建的。

 

  据桦甸市《桦树林乡志》记载:乡以南十里之遥的桦兴屯,曾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古刹“善林寺”。古刹东依群山,西临松花江,坐北朝南,地处风水宝地。古刹建于清同治八年,经三年修葺,至同治十一年七月竣工。整套寺院由山门、院墙、前中后殿、配殿和钟、鼓二楼组成,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前殿祀山神,为山神庙;中殿祀关帝,为关帝庙;后殿为娘娘庙,供奉“送子娘娘”、“眼光娘娘”、“三霄娘娘”。

 

  前、中、后三殿,最为壮观的是关帝庙,协天大帝关云长,头戴通天冠,身着蟒袍,庄严威武,形象逼真。卷馏下的朱红大柱上,刻有楷书楹联:“千古威名震寰宇,一世忠英满乾坤。”神龛额枋上悬有“忠义同天”的大匾。令人惊奇的是,在像前的神案上,立有“当今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的“人位神牌”,这是古今寺庙中稀有罕见的。由此可见,古刹善林寺不仅是佛门的香火圣地,也兼有浓重的政治色彩。

 

  正殿前的一座高大的木架明柱歇山挑檐式屋顶的庑殿卷棚,与神殿相接,是整个寺庙建筑的精华。卷棚内悬有清末、民国年间巨僚商贾和吉林船厂、辉发河一带各界名流士绅所赠的匾额数十方。其中,最为显著者为清光绪六年(1880年)吉林边务钦差大臣吴大澂赠写的小篆字匾额,上书“安分务农”四个大字。在前殿东西两侧,还竖立着“创修桦树林子蓍林寺碑记”并序的汉白玉石碑两通,碑刻记述了韩宪琮(韩边外)、李茂林的身世和创修善林寺的缘由。这说明善林古刹是当年桦树林子历史的佐证和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

 

  传说韩宪琮蓄意在桦树林子一带称雄,在此修建了一座琉璃瓦顶的“金銮殿”,要做“边外皇帝”。清廷获悉,皇帝大怒,派边务钦差大臣吴大澂查访。韩宪琮得知吴钦差要来桦树林子查访,才在“金銮殿”前竖起两根四面斗的旗杆,把“金銮殿”改成了“善林宝刹”。据悉,伪满时期的《麒麟杂志》也曾连载过韩宪琮的故事,名为“边外皇帝”。

 

  为了探察这段历史记载的真伪,我于1983年6月会同孙焕宝、王祯三同志逆江而上去桦兴屯善林寺遗址踏查,陪我们乘船一道去的是乡里的一位老公安。我们弃舟登岸,不到一里之遥,来到了善林寺所在。但眼前是一片废墟,满地破砖碎瓦,杂草丛生,荒无人迹。老公安不无感伤地说:“文革破四旧把这座庙砸了,现在只剩庙后这棵老榆树了。”我抬眼望去,老树枯枝上乌鸦搭起了窝,有几只乌鸦不时地飞来飞去,看情景这里已久无人烟了。这时,由衷地产生了一种失落感,站在老榆树下哼了几句:

 

  晨钟声何处?暮鼓哑善林。

 

  藤矮荆棘乱,院毁寺无存。

 

  神鬼不足敬,僧禅杳无音。

 

  泛舟空访古,孤树伴鸦群。

 

  毕竟是不远百里而来,不忍空空离去,我俯身废墟破碎的砖瓦间寻找琉璃残片。心想如果能找到一片,也将能证明韩宪琮确有建造宫殿、边外称王之初衷。因为历代王朝修筑宫殿,只准皇家和孔庙可用琉璃瓦顶,民间百姓是不准用的,结果我没有找到。

 

  太阳偏西了,老公安建议到屯里稍事歇息,我们六人站在老榆树下合影留念,告别了老树昏鸦,走进了桦兴屯。我们信步走进了生产队长家。屋里热气扑面,正在刮尖饼,这是山东人的农家手艺,刮好的尖饼又香又脆,可放十天半月不坏。主人拿过几张尖饼,我们边吃边唠。我问生活队长:“听说当年韩边外要在这登基坐殿?”他说:“那倒说不准。可韩边外家大势大,有枪有炮,威镇江东,连满清朝廷也治不了他。”又说:“原来善林寺里挂着一块匾,写的是‘安分务农’,就是朝廷钦差大臣吴大澂给他写的。”我曾听说过吴大澂私访桦树林子,劝说韩边外把“威镇江东”的匾额改换成“安分务农”的故事。吴大澂是同治七年的进士,做过兵部尚书,擅书画和鉴赏古玩。他亲手为韩宪琮题匾,这是韩家光宗耀祖的事,他除了挂在老宅之外,又仿制了一块,特意挂到善林寺,以飨乡里。

 

  老公安又告诉我:“韩边外很讲义气,他在淘金帮里是老疙瘩(行末)。他得势以后,把跟他淘金的老哥们都俸养起来,住在麻房子里,能动的可以剥麻杆儿,不能动吃穿都管,死了老韩家给发丧。在关帝庙里挂的那块‘忠义同天’的匾,就是韩宪琮立的。”我问老公安:“庙里这些匾还有没有?”老公安说:“老乡拿去烧火或垫马棚了。”我忙说能不能找一找?老公安寻思片刻说,“忠义同天”匾可能在江西平和屯。第二天在江西平和屯果然找到了这块匾,我们花十元钱做运费,拉到了乡里。晚饭后在乡政府散步时,突然在办公室后窗下发现一通石碑躺在那里,仔细观瞧,见“创修桦树林子善林寺碑记”,我禁不住欣喜若狂——总算没白来一趟,善林寺确切的由来一目了然了。

 

  其碑记云:

 

  粤自古圣王之制祀也,慈悲救苦则祀之,化育生成则祀之,德雨施民则祀之,忠劳定国则祀之,威驱虎豹则祀之,艺传师表则祀之;非是族也,岂可使后世诚感而祀之乎?兹因我村桦树林子创修庙宇,采塑观音菩萨列圣神像,始开荒田,新安乡民,若不清述颠末,何以启明后世,知我等之由来也。自云:我名韩宪琮,与盟兄李茂林等,原系放山采参刨夫,自咸丰三年例禁歇山,创刨之后,别改营生;关东三省,大股数千,淫掠弱妇,威挟壮男,颠沛流离,民遭涂炭;不异汉代黄巾,唐世黄巢之暴甚矣!奈何贼风四起,官兵虑难周剿。时经润堂公德将军奉旨建旗招募乡勇,传礼到山,招我帮兵。伏思:韩等山野村夫,敢蒙贵兵劝义招募,深仰国恩;清平雨露二百余年,食毛践土,勤王救民,正投怀素。奋激血气,刽梃传呼,随我赴义左袒者,时聚两三百数;帮助官兵,协力剿捕,勇敢效死,几经大敌,誓歼马贼,无遗类矣。数裁功成,嗣蒙治安公富将军表奏,奉旨奖赏六品军功,与我改名现琮;又恩给桦树林子,木齐河一带闲荒数百垧。顷遂蒙户司兵司正堂,记名副都统,花翎协领了元公那三大人,森堂公富六大人,跋山涉水,拂葛攀藤,水岸山麓,绳大秉公,安插佃户,开垦耕种。欹欤,韩等存者,顶服荣身,海内扬名;叹欷,勇阵殃者;云台空慕,凌阁难登。杳杳壮魂无归,安得泸岸之祭;零零勇骨无收,梦想战场之文,以吊唁哉。因是,创修庙宇,戒僧住持,每年四月十八日香火胜会,醮坛道场,一为阵亡死者招魂超度,二为新设生民保安祈福。絜粢丰盛,为民保障,旱干涝溢,穰神圣消除。是为碑记云尔。

 

  本村六品军功,信士弟子:韩现琮

 

  独立成功施主:李茂林 李成  刘希广

 

  都克沐 姚振东 冯世文

 

  包志兴 张仁    杨宝

 

  丁德禄 李万有

 

  大清同治十一年岁次壬申巧月谷旦 

 

  敬立

 

  这块碑记,完全否定了韩边外修金銮殿而又改庙宇的传说。其传说虽不属实,却也反映了韩边外独霸江东,雄踞南山的事实。同时也反映了韩边外是个智勇双全的传奇人物,他在江东一带独立于朝廷管辖之外,又不触犯朝廷,把当今皇帝尊为神灵,就是朝廷的钦差来此对他也无可奈何。光绪六年清政府派吴大澂单骑入山,不带一兵一卒,以朝廷德意,“抚而用之”,并止宿其家。韩乃从君归,君请赏给五品顶戴,吴大澂将韩家“威震南山”匾改成“安分务农”,从此完成了清廷招安的重任。

 

  善林宝刹在劫后仅存的一碑一匾,对研究韩氏家族统治桦树林子一带八十多年的历史,有着重要作用,我建议公社领导把这两件文物送交吉林市博物馆和文庙博物馆保存。而今,“善林寺碑记”保存在市文庙博物馆。“忠义通天”匾毁于市博物馆大火,“安分务农”匾只有这张老照片可以为证。  魏明居

 

      (编辑/王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