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商品抽检 家用电子电器类不合格率最高

04.03.2016  10:10

  装饰材料以次充好;家用线缆漏电短路;服装买后竟“三无”……昨日,长春晚报记者从吉林省工商局获悉,2015年全省工商系统重点围绕家用电子电器、服装鞋帽、装饰装修材料等重点商品开展了59次商品质量抽检,抽检品种29个,抽检商品3979组,其中不合格商品1866组。

  报告显示,2015年抽检商品不合格数量按类别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服装鞋帽、装饰装修材料、家用电子电器。其中,服装鞋帽类是抽检比重最大、不合格商品数量反映最多的品类,共抽检2169组,不合格902组,不合格率达41.6%。不合格率最高的是家用电子电器类,共抽检747组,不合格421组,不合格率56.4%。其次是装饰装修材料类,共抽检794组,不合格445组,不合格率56%。

  其中,家用电子电器类商品安全性指标不合格成主要问题。电水壶、电热毯、小太阳取暖器普遍存在电源连接和外部软线布线凌乱、接头不加绝缘保护、带电体部件的防护达不到标准要求等问题,这样不但会影响使用寿命,还会在使用过程中使电源线产生过热发生火灾,更易导致金属部件带电,发生电击危险,危及到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及其周围环境的安全;LED灯的主要问题是功率、颜色特性、介电强度、电气强度等项目不合格,表现在与实际额定功率相差较大、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劣质荧光粉、为节约成本或者提高电源效率选择使用非隔离变压器等方面;饮水机的突出问题是卫生指标不符合国家标准限值要求,饮水机的铬、镍重金属含量超标,且溶于水中的重金属、氯气、三氯甲烷等致癌物质,从视觉上根本看不出来,短期内不会产生什么后果,长期累积后便会产生毒性效应,尤其对内脏、神经系统危害严重,并且很难降解。

  其次,装饰装修材料类商品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问题较为突出。主要问题是导体直流电阻、绝缘老化前抗张强度、绝缘最薄点厚度不合格,多数为生产厂家为了减少生产成本,故意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直接影响线缆的导电性能,导致漏电、短路,对电器产品造成损坏,危及生命及财产安全;板式家具不合格主要问题是甲醛释放量、静曲强度、握螺钉力、内结合强度、吸水厚度膨胀率、浸渍剥离性能不合格等几大问题,尤其是厂家在生产时使用的劣质胶黏剂致使甲醛含量超标,对皮肤和黏膜有强烈刺激作用,影响人们身体健康。

  另外,服装鞋帽类商品标志标签不合格易误导消费者,主要问题是使用说明不准确,错误的标识会误导、欺骗消费者,错误的洗涤维护标签会引起消费纠纷,严重的还会导致质量安全事故,而吊牌上无生产厂家、无生产厂址和产品出厂质量合格证明的产品属于“三无”产品;纺织品不合格主要问题是纤维成分及含量不真实,纤维含量要求必须标注纤维种类及其含量,不真实的纤维含量,会使消费者不能了解其真实原料成分,同时也会影响纺织品使用后的洗涤和保养。

  为此,省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围绕消费者日常消费中的诉求表达,着重对假冒伪劣等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并充分利用12315投诉举报平台和商品质量抽检数据库,采取“靶向式”治理方式,加大对老年、儿童等消费弱势群体保护力度,对消费者反映集中的商品和服务质量集中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