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作为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加速敞开长春创业创新便利之门

21.12.2017  08:01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2017年,在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高位统筹下,市委深改办协调指导各级各部门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不竭动力,全年116项改革任务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

  一系列改革中,自2014年3月启动实施的商事制度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先手棋”,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举措。

  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市工商局以商事制度改革统揽全局,特别是今年年初以来,在完成国务院和国家工商总局部署要求的同时,更注重结合长春实际,主动创新作为,实现自我革命:开通网上登记大厅、颁布实施优化营商环境22条新政、推出审批事项“易错清单”,奏响长春工商服务市场主体“三部曲”,增强群众获得感;自加压力,使我市商标注册申请受理窗口及商标质押登记点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双授权”,首次实现商标注册、商标权质押本地办理;开展“僵尸”企业常态化清理,有效释放市场资源,相关做法被国家工商总局在全国工商系统推广……全面优化工商服务,确保改革扎实推进,在长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助力长春加速开启新时代创业创新便利大门。

  全面深化改革

  为“稳增长”打基础创条件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主要依赖投资、出口、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的传统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到了转型发展、创新驱动的新阶段。

  破局“投资不过山海关”,长春着力通过“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搭建干事创业舞台,吸引内外客商投资创业。“放管服”改革的成效如何,对市场主体来说,最直观的感受来自商事制度改革。

  ——商事制度改革释放了市场活力。商事制度改革推动了工商登记注册便利化,新设立市场主体呈“井喷式”增长。在改革当年,市场主体总量同比增长17.8%。据市工商局统计,按照2016年底长春市户籍人口753.4万人计算,截至今年9月末,全市每千人人均登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88户,其中,每千人人均登记注册企业23户。此外,改革以来,通过放宽住所登记条件,实行“一照多址”“一址多照”,我市已累计受益市场主体达10万余户。市场主体数量特别是企业数量的快速增长,为稳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

  ——商事制度改革支撑了就业增长。市场主体“井喷”带来就业“丰收”。商事制度改革改善了小微企业创业环境,促进了应届大学生就业,解决了部分失业人员再就业,转变了就业观念,对缓解就业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经市工商局统计测算,商事制度改革以来,我市每年仅新登记市场主体就可提供就业岗位近30万个。今年1至9月,全市辖区新登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11.07万户,同比增长21.45%,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公有制企业794户,同比减少8.63%;私营企业2.76万户,同比增长22.85%;外商投资企业121户,同比增长24.74%;个体工商户8.09万户,同比增长22.42%;农民专业合作社1337户,同比减少20.04%。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以及服务业成为我市吸纳新增就业的主渠道。

  ——商事制度改革优化了产业结构。今年年初以来,我市新兴产业、地方工业、民营工业、中小微企业增长势头强劲,进一步增强了工业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打造质量、结构、效益协调统一的工业经济升级版奠定了坚实基础;服务业增速持续高于一产、二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全市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势头良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我市现有的创新型企业中,差不多近半数是在商事制度改革后诞生的,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商事制度改革发挥了改革“先手棋”和“突破口”的作用。通过全市工商系统自我革命、主动放权,带动了相关部门审批制度、监管制度的改革,打破了市场主体准入的玻璃门,使企业更受益、市场更规范、群众更满意。目前,“先证后照”改革、“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事中事后监管新模式等跨地区跨部门、涉及各领域各层次的多项改革正在稳步有序推进。

  释放“宽进”红利

  引资汇智促发展

  长春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的第一处厂房位于前进大街火炬路833号,去年,该企业需要增建新厂房,并选址高新北区隆北路1288号。“以前,建新厂房在办理营业执照时只能作为分支机构落户,不仅手续繁琐,还需要在高新南区和高新北区之间来回跑。”该公司人事行政部经理赵景丽说,现在,企业已享受到“一照多址”新政带来的便利,新厂房无需二次办证即可经营。

  推行商事制度改革后,我市允许利用各类经济功能区、商业楼宇、闲置场所创设“集中办公区”,创业者可以将住宅作为经营场所,或是共租一套房屋进行经营,这种以“一址多照”或“一照多址”形式办理登记的企业都将获得工商部门的登记许可。

  2017年,市工商局将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更多改革措施环环相扣,改革政策落地生根,改革红利持续释放,改革成效充分显现: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激发新一轮创业创新热潮。取消注册资本最低限制,由实缴改为认缴,最大限度放宽企业经营场所登记条件。

  “先照后证”改革,极大降低准入门槛,减轻创业成本。近两年来,国务院分批取消193项企业登记前置审批事项,151项保留事项由前置改为后置,全市工商部门全面实行“双告知”,推动登记信息在审批部门间实现互联互通,提高办照办证效率。几年来,累计为我市8.6万户市场主体办理了“先照后证”注册登记。

  “三证合一”“五证合一”“两证整合”“多证合一”改革,逐步通过减“”实现简政。已累计核发企业“五证合一”执照18.9万户、个体户“两证整合”执照9.3万户。

  企业名称登记改革,破解了因市场主体数量高速增长带来的名称资源紧张、企业“起名难”问题,有效提高了名称登记便利化水平。目前,我市网上名称审核一次通过率已达99.2%。

  全面实施简易注销登记改革,使提交材料精减50%,办理环节压减60%,办事时限缩短70%,有效整合市场资源,解决企业“退市难”问题。目前,共为我市1637户企业办理了简易注销登记。

  实行年报制度改革,年检改年报后,改变了以往市场主体在规定时间集中到工商窗口年检的不便,网上即可办理年报手续,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上年度各类市场主体年报率均超过或接近90%,比传统年检效率大大提高。

  开展“僵尸”企业常态化清理,进一步挤净市场主体数据库中的水分。已依法吊销我市1.2万户多年不开展经营活动的“僵尸”企业,有效释放市场资源。

  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更是长春积极利用外资的重要突破口。来自市统计局的信息: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实际利用外资60.6亿美元,增长19.3%,增速比上半年提高4.5个百分点。其中,直接利用外资10.9亿美元,增长9.7%。

  创新监管模式

  构建诚信市场促开放

  打开闸门,市场蓄水池“水位”持续升高,对“水质”“水坝”安全要求陡增。企业无事不插手、企业有事不撒手,“放管结合”是商事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只有管得更好,才能放得更开。2017年,市工商局通过各项事中事后监管改革措施,不断优化制度供给,推动监管方式改革创新。

  加快构建主体信息“全市一张网”。去年完成26个许可部门涉企信息归集,累计录入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共计7.1万条,建成收录67.5万条信息的“市场主体名录库”,有效完善了主体信息全市“一张网”建设。“每个企业都有一张‘信用身份证’,企业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一大串信用信息,政府部门、社会公众、交易方通过系统查询,就能把这个企业看得清清楚楚。”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解释说,有了“信用身份证”,企业只要触碰监管红线,就会处处受限,从而倒逼企业恪守诚信。

  建立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建立并落实企业信息公示、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企业“黑名单”管理制度。制定失信市场主体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备忘录,并纳入全市《守信联合激励与失信联合惩戒暂行办法》之中,实现信息共享、协同监管。

  各地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同推进是商事制度改革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市工商局作为牵头部门全面推行全市“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积极构建职责清晰、协同监管、社会共治的事中事后监管新模式。近半年多来,各地各部门以上率下、层层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42个市直部门,15个县(市)区、开发区共362个单位参加“双随机”抽查,截至目前,所有单位均完成各项基础工作;313个单位已开展随机抽查工作,占总数的86%;全市跨部门抽查工作在二道区和农安县两个试点单位有序推进。今年年底前,我市要实现全市行政执法领域监管全覆盖。随着简政放权的深入推进,事前审批事项逐步减少,事中事后监管更加全面。

  优化工商服务

  开启创新创业新时代

  进入新时代,适应新常态,需要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政府职能转变。2017年,市工商局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出台管用措施,优化服务举措。

  优化政策环境。推出22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和支持创业创新的服务措施,承诺12项业务“最多跑一次”和4项业务“一次不用跑”,有效提高便民利民水平。

  提升窗口效率。将工商登记业务纳入全市“一门式、一张网”业务系统,开通“工商网上登记大厅”,90%以上的新注册公司实现网上办照。针对企业办事容易出错环节,梳理出50条审批事项“易错清单”并公示提醒,提高人性化服务水平。个体登记业务进街镇试点在二道区启动,进一步方便了群众办事创业。

  深化职能服务。近两年,市工商局已利用“三大融资平台”帮助中小企业融资1688亿元。推进商标注册便利化,国家工商总局在我市设立商标注册受理窗口及商标权质押登记点,运行5个月受理商标注册申请682件,商标权质押助企融资6600万元,受到企业和群众欢迎。推动建立政府主导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开展“放心消费在长春”创建活动,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拉动经济增长。

  擘画改革新蓝图、吹响改革集结号,长春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决心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把握机遇,图之长远,加快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以新作为、新气象,回应新时代的新要求。

长春大踏步迈入“双创2.0”时代
  今年1-10月份,我市市场主体数量已达67.55万户,同比增长17.长春市人民政府
我市“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进入“最后一公里”
  日前,市工商局公布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截至11月末,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达到68.长春市人民政府
实施就业创业促进工程 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珲春市人社局坚持把促进就业创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把就业创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来落实,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深化国家级返乡创业试点城市建设,就业创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各项就业指标全线飘红。城镇新增就业5383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434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727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198人,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104.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