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遇到“文化+” 中医药复兴无限可能

22.10.2015  18:41

  本报记者 李冰 本报通讯员 张彩凤

  中医药文化传承众望所归

  中医药与河南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在传承与弘扬中医药文化工作中,我省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其中,大宋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是“河南省‘十二五’中医事业发展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和2012年开封市政协重点提案。

  据了解,北宋早、中期社会环境稳定、经济发达,中医药事业得到空前巨大的发展,对我国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大宋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以弘扬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推动开封中医药事业发展为己任,用文、图、场景和实物等形式再现大宋中医药文化的灿烂辉煌,借力现代人追求养生的理念,打造“文化+旅游+养生”的全新养生游览模式,全方位弘扬中医药文化。

  2013年3月26日,大宋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两年多来,已接待包括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参观考察者6万多人次,尤其是今年4月以此为平台启动的养生游活动开展以来,更是吸引了大批省内外游客,其中不乏研究宋文化的专家、学者。

  中医药文化复兴拭目以待

  屠呦呦因中医药科研成果获得诺贝尔奖,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复兴迎来了一次重大机遇。而开封向世界亮出的“文化+”战略则成为中医药文化事业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宋文化是开封的根基和灵魂,中医药学是北宋鼎盛文化之一。开封提出的“文化+”十大专项行动中的“文化+旅游”、“文化+健康养生”与大宋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的定位不谋而合,大宋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作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教基地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不言而喻。

  据大宋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馆设在开封市中医院六楼顶部,地方相对狭小,养生旅游开发尚不理想,希望能早日纳入开封宋文化产业园的整体设计,抽调专门人员对大宋中医药文化持续深入挖掘整理,进一步丰富其内涵,围绕养生保健、休闲旅游,开发产业链条,借助“一带一路”城市旅游联盟、“文化+”战略,为实现城市经济转型助力加油,为中医药文化的全面复兴加油。

  相关链接:

  宋代对中医药文化的影响

  北宋文化前承汉唐,后启明清,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座高峰。宋代重医尚药的制度和探究医药规范的建立,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由于当时医药管理机构、法典、制度和医药学术研究等得到广泛的传承、创新、发展和繁荣,创造了中国医学史上诸多第一:和剂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医药管理机构;编纂了世界上第一部官修针经——《太平针经》;铸造了世界历史上第一尊针灸铜人——天圣针灸铜人;产生了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组织编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中药处方和制剂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编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载药达1700多种,所收药物比《唐本草》新增476种。

  宋代社会的开放,尊师重道优礼儒士,网络人才选拔俊彦的风气,也造就了一大批医药学家。王惟一、王怀隐、钱乙、庞安时、朱肱、许叔微、唐慎微、窦材、郭雍、陈自明、刘昉等医药学家,依其独到的建树和创新发展成就,成为中国中医药学发展史上的杰出代表人物。

(责任编辑:张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