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稳定投资信心促转型发展见成效

14.09.2016  14:33

  今年以来,吉林省坚持把抓投资、抓项目作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稳定投资增长的“定海神针”,在促进社会投资健康发展、优化投资营商软环境、加大引资力度、促进转型升级、推进清费减负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取得了扎实成效。1-7月份,全省完成投资7446.9亿元,同比增长10.2%。民间投资对整个投资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增长12%,占比达到75.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
  
   一、多措并举,进一步稳定投资者信心
  
  (一)完善政策体系稳信心。主动对接国家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发展的政策措施,结合吉林实际,制定了创新投融资机制等87个方面政策意见,2016年又出台了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导意见、5个实施意见和29条精准调控措施,进一步明确优化企业资产结构、推动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拓宽企业债务融资渠道等措施。主动对接中央《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制定出台了吉林省的实施意见,细化了具体优势、确定了振兴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同时,继续实施民营经济腾飞计划、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和突出发展民营经济战略,保持政策连续性,增强了投资者信心和市场预期,有力推动了社会投资稳定增长。
  
  (二)建立推进机制稳信心。建立系统科学的工作推进机制,促进投资项目能落地,使企业有回报、工作有保障。一是建立高位推进机制。针对投资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省领导有针对性地深入企业、基层开展调研,适时研究提出新的对策,有力保护社会投资热情。二是建立项目督办机制。为更好地推动抓投资责任落地,探索实行了省长督办、部门联动、地方负责等机制,对10亿元以上投资项目,由各位副省长分别负责,并按照分管行业督办。同时,强化各地区、各部门的主体责任,切实把项目谋划的责任、招商引资的责任、推动落实的责任,一级一级压实压紧,切实通过强化责任链,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推进链,推动“谋划的项目早落地,落地的项目早开工,开工的项目早达产”。对进度完成较慢、工作落实不力、问题解决不到位的地区和部门,省政府采取约谈、通报、直至问责的办法。三是建立调度协调服务机制。着眼解决责任虚化等问题,采取全年三级联动部署、季度会商对账、月度调度调控等模式,层层落实责任。召开新一轮振兴发展落实年动员大会等,直接从省里开到县里,面对面部署工作。每个季度召开专题会议,对照年初目标,逐个会商对账,查看进度,查找不足,点对点解决问题。对重大项目,每月集中调度,及时掌握有关情况。四是建立常态巡检机制。建立领导干部常态化巡检机制,实地踏查,现场办公,切实解决好投资项目存在问题。在去年项目大巡检基础上,今年春季由省委书记、省长亲自带队,19位省级领导参与,分兵15路开展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行动,踏查投资项目,现场协调解决问题,行程超过4000公里,推动掀起了项目建设高潮,春季亿元以上项目开工量同比增长较快,让社会投资者感受到了温暖和诚意。同时,开展部门联合督查、清单督查,持续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推动抓投资工作落地。
  
  (三)加强政府引导稳信心。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用“有形的手”带动“无形的手”,稳定民间投资预期。一是通过政府性专项资金对民间投资给予支持。针对民间投资主体实力不强的问题,省里设立了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基金,以及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的专项资金,通过无偿补助、贷款贴息、股权投资等方式,对民间投资主体给予重点支持。去年以来共支持企业项目3560个,促进了民间投资发展。二是通过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撬动民间投资。改变过去财政直接投入项目、资金分配不均等做法,由财政直接出资,并吸引社会投资,共同设立基金,放大了财政资金效应,又给社会投资以较高收益。目前全省主要设有10支基金,包括引导基金、股权基金等。规模为20.5亿元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基金,支持企业项目3560个,引导民间投资770亿元。规模为144.4亿元的吉林省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第一批8支子基金全力支持民间投资项目。三是通过创新信贷融资体制为社会投资主体让利。主要是通过财政出资担保、政府承担一定风险等办法,完善增信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缩短融资链条,降低投资成本。政府主动作为,拿出真金白银,打消银行顾虑,让企业得到实惠。政府出资设立助保金池14个,实现了地级市和扩权强县试点县(市)全覆盖。扩大融资担保规模和力度,机构数量达到191户,资本金规模接近250亿元。开展动产抵押、股权质押和商标专用权质押等融资服务,累计融资3220亿元。
  
  (四)营造舆论氛围稳信心。精心组织策划,以2016年项目“三早”行动、全省软环境建设视频会议和2016年首届全球吉商大会为契机,积极协调中央媒体、境外涉外媒体和省直媒体加大宣传报道力度,通过开设“项目开工季”、“天南地方访吉商”、“聚焦吉商大会”、软环境建设市州行等专栏,综合运用预告、消息、图片、侧记、综述、评论言论、项目链接等报道方式,大力宣传吉林省贯彻落实中央相关政策、加快吉林振兴、有效扩大投资的工作举措和经验成效。截至目前,累计推出相关报道490余篇(条)、专版近15块、时长近200分钟,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进一步提振了发展信心,稳定和改善了市场预期,为做好投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
  
   二、致力创新,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一)积极引进重要战略投资者。围绕世界500强企业和知名跨国公司、央企和中国500强企业,中国民营500强企业和知名民营企业等重要战略投资者,大力实施“引进战略投资者工程”。先后邀请北京吉林商会代表团、上海知名企业家考察团、广东省工商联知名企业家代表团,以及传化、恒大、浪潮等重大战略投资者来吉林省对接考察,促进一大批合作项目。
  
  (二)不断探索创新招商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实践土地入股、园区共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招商新模式;围绕“工业4.0”和“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努力推行专业化招商、产业链招商和园区招商等招商形式。坚持以商招商,制定出台支持商会发展意见、服务机制及奖励办法等制度机制。坚持“走出去”开展小分队、点对点、巡回式招商,持续组织开展赴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重点招商引资区域小分队精准对接活动。
  
  (三)连续组织有影响力的招商活动。一是着眼激发吉商投资热情,全力组织“首届全球吉商大会”。召开了全球吉商大会,总结凝练了“重德重义、敢闯敢为、善融善创、思源思报”16字吉商精神,加大了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吸引各方投资和各界人才,引导社会预期,来自五大洲、3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余名吉商代表齐聚春城。通过成立吉商联合会、举办吉商高峰论坛、寻根考察等系列活动,激发了广大吉商热爱吉林、回乡创业、共谋发展的热情,有近700亿元的项目签约落地。二是着眼补齐利用台资和服务业发展短板,成功举办台企“一会一活动”。江丙坤、王屏生、高孔廉等台湾知名政商界人士,台湾“玻璃大王”林伯丰、“钨钢大王”廖万隆等一批重量级企业家,以及21家台湾知名商协会组织,15个省市或地区的台商投资企业协会,436家台资企业,561名企业家参加活动,全省共签约台资企业重点合作项目48个,合同引资总额158.81亿元。三是着眼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成功举办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系列招商引资活动。围绕国内重点招商引资区域,在去年成功组织“上海经贸交流活动”基础上,今年成功举办赴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系列招商活动,共洽谈推动宁德时代新能源汽车、福耀集团600吨汽车超薄玻璃生产线升级改造、中绿集团杂粮杂豆综合加工等重点招商项目104个。四是着眼扩大民营企业投资,成功举办“民企吉林行”活动。自确定开展“民企吉林行”活动开始,全省累计走访对接知名民营企业3458户、9600多次,洽谈推动了深圳海王投资150亿元的健康产业生产制造基地等一大批合作项目。今年上半年开工项目155个,开工率68.02%,比去年底增长16.67个百分点;引资到位额1652.14亿元,资金到位率56.97%,比去年底增长8.6个百分点。
  
   三、拉长补短,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发挥投资拉动稳增长中,吉林省紧抓有效投资精准发力,一方面重点扩大补短板方面的投资,另一方面将投资与打造产业发展新动能结合起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注重把握投资方向,加快推进有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以建设一个支撑带、打造四大基地为目标,以重大产业转型项目、重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民生保障项目、重大生态环保项目为重点,建立项目储备库和建设库,着力推动“五大工程”、“四大工程包”建设,谋划实施了奥迪Q工厂、高速动车组检修基地、松花江流域综合治理、伊通河百里生态长廊、龙嘉机场二期扩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农村电网改造等111个事关全省振兴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1-7月份,吉林省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792个,完成投资2284.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4%和12.3%。
  
  (二)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新动能。一是通过加大技改投资力度,做大做强传统产业“老字号”。制定《中国制造2025吉林实施纲要》,引导企业在关键技术研发上取得突破。1-6月份,全省工业技改资金占工业投资的56.5%,高于国家同比16.8个百分点,一直保持在55%以上。汽车产业着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研发和产业化,不断提高零部件本地配套率;石化产业坚持大化工发展方向,支持吉林化纤5000吨竹长丝项目建设,支持吉化扩大原油加工量;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抓好长春大成集团战略重组,加快推进酒精集团兼并重组,努力提高产业集中度。二是着力补短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今年吉林省打响了服务业攻坚战,春节上班后的第一天,省委省政府就召开了服务业发展攻坚“八千人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实施意见》和系列配套文件,积极推动32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85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上半年,吉林省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196.16亿元,同比增长8.3%,高于二产增速2.3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达到39.2%,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4%,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大力发展医药健康、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医药产业产值已突破2000亿元,医药上市企业达15户。上半年,先进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1.5%、10.6%和12.6%,德国大陆汽车电子长春公司已成为德国大陆集团在亚洲最大的研发生产基地,产品供应近200户企业,上半年产值增长24.4%。
  
  (三)加大创新发展,培育新动能。今年吉林省委专门召开十届七次全会,科学谋划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部署了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优化人才发展战略和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五大攻坚任务,推动产业转型培育新动能。一是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突出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建设,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大力支持下,长春新区已经正式获批,对长吉图开发开放的腹地支撑作用进一步提升,为吉林省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平台支撑。二是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立完善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舟桥”机制,强化政产学研用紧密衔接,构建了汽车、光电子、新材料等30个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参加的省级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了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加快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强化服务支撑,形成了一批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和创新产品。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吉林一号”卫星成功发射,远距离、长航时无人机系统实现产业化,重载荷智能物探专用无人直升机成功实现首飞,六自由度工业机器人和3款服务机器人研制成功。新能源汽车产业现已具备3万辆生产能力,奔腾B50插电式和纯电动轿车、8-12米插电式和纯电动客车等8款车型实现批量生产。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了LED显示、“吉湾一号”CPU、CMOS图像传感器、航空航天光学仪器、绝对式光栅尺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产品。新材料产业的碳纤维、聚酰亚胺纤维、玄武岩纤维、聚乳酸、聚醚醚酮、合成橡胶、大截面铝合金型材、有机电致发光材料(PLED/OLED)等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技术水平的新材料实现规模化生产。
  
  四、安商亲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一)消除歧视安商。围绕社会反映强烈的国企民企不对等问题,明确要素供给同等对待。今年出台的服务业发展34条意见,在土地、用电、用水、用气等要素供给方面,对民营企业不设任何门槛。针对政策不公平问题,明确优惠政策一视同仁。坚持“新旧并举”,清理废止了市场准入等12项民企关注的规定,同时把促进社会投资健康发展26条政策纳入定向精准调控体系统筹实施。
  
  (二)优化服务亲商。对社会投资尤为关注的后服务能不能跟得上的顾虑,做到问题领办代办。为解决审批周期长、投资环境陌生等问题,实行机关干部“一对一”领办服务,民企筹建时间平均节省3-6个月。针对企业反映的检查活动多、耗费大量精力的问题,做到清净不打扰不干预。探索设立了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宁静日”制度,支持企业一心一意抓生产、建项目,上半年各类检查活动精简约60%。
  
  (三)打造氛围营商。发挥吉林风清气正政治生态优势,召开了软环境建设“八千人大会”,出台了9个方面41条措施,要求全省广大党员干部保持良好精神状态,放下顾虑,理直气壮与民企接触,让企业敢投资。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意见》,确保软环境建设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有的放矢。吉林省每月通报软环境明察暗访情况,严肃追责涉软问题,针对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43种情形出台专门问责办法,重点整治慵懒散。
  
  (四)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大“放”的力度。全省省级行政审批项目由2014年的234项减少到193项,在已压缩60.5%的基础上,又减少17.5%,省级非行政许可项目实现“零审批”;强化“管”的能力。围绕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着力建设“四张清单一张网”。省市县三级政府权力清单全部建立并公布,省市县行政权力分别减少63.3%、34.5%和28.8%。梳理出各部门后续监管责任328项,厘清了事中事后监管责任;提升“服”的水平。办事效能进一步提升,审批时限在原来压缩50%基础上又压缩20%,省政府部门投资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减少31.6%。行政审批项目实行全部进厅、全部公开、全部上网,积极整治不作为、慢作为、懒作为、乱作为问题,全力破解“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现象。
  
   五、加大扶持,进一步推进清费减负
  
  今年,吉林省制定下发了降成本的实施意见,在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成本、财务成本、人工和物流成本、用电用地要素成本、管理成本等方面出台了52条具体措施,预计2016年共为全省企业减负480亿元左右。
  
  (一)深入开展为企业清费减负行动。把清费减负与简政放权紧密结合起来,自5月份起连续召开汽车、石化、食品、冶金等12个重点行业47场清费减负优化发展软环境座谈会,681家企业擦家,针对民营企业反映强烈的税费负担较重的问题,上半年先后2次制定下发清费减负措施的通告,对涉企收费实行清单管理,清费减负项目累计达40项,上半年累计为企业降低成本225亿元。
  
  (二)加快收费制度改革。一是暂停征收和调整部分省级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暂停征收“消防产品、安防产品、消防工程、安防工程质量监督检验费”、“城市卫生费”、“人民防空建设四项费用”以及“雷电防护设施安全检测费”等4项省级行政事业性收费。将公路路产赔(补)偿占用费和城市树木(绿化)砍伐补偿费调整为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省级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实现对企业“零征收”。二是降低部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将城市道路占用挖掘费、水土保持补偿费(水土流失补偿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费、特种设备检验检测费等21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一律降低5%。三是按下限收取部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国家设立、省制定标准,且收费标准有浮动幅度的土地闲置费等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按现行标准下限收取。
  
  (三)协调解决企业信贷资金接续问题。一是推动小微企业贷款续贷工作合规有序进行,上半年省内银行机构发放续贷5606笔,金额88.27亿元,为小微企业客户节省成本1150万元。二是银行机构通过创新“接力通宝”、“续授信”等信贷产品,为符合条件的企业主动办理续贷。三是引导银行机构分类施策,改善续贷管理,对市场前景好、暂时有困难的企业不断贷、不抽贷,扩大抵质押资产范围,积极接受存货、应收账款、股权、林权等适合小微企业的抵(质)押物,全省已有专门的小微企业金融产品550多个。上半年,吉林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3817.9亿元,为企业降低成本267.25亿元。
  
  (四)加强服务和落实企业税费政策。一是规范投资领域中介服务。从2015年5月以来,吉林省已经对投资领域涉及中介服务进行了清理规范,目前仅保留26项,全部实行清单管理。今后将严格执行,凡未纳入清单的中介服务事项,一律不再作为行政审批审理条件;今后确需新设的,必须进行必要性、合理性、合法性审查论证,依照法定程序设定并纳入清单管理。二是简化社保缴纳程序。加快推进网上银行缴费,6月份在5家银行实现手机银行缴费。推广社保经办系统网上大厅办理业务,到年底全省90%的市县可在网上大厅办理缴费等社会保险业务。深入推进“智慧医保”建设,实现“一站式”缴费方式。适时启动医疗和生育保险合并实施。三是对涉企收费实行清单管理。定期核定、及时更新吉林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明确收费依据和标准,加大公开力度,让每个企业充分了解掌握,实现“清单之外不准收费”。四是落实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年应纳税所得额在20万元到30万元(含30万元)之间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今年吉林省已有41063户企业享受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共减免所得税税额约为2658万元。五是降低企业社会保险缴费负担,把失业保险费率由3%降低到2%,生育保险费率由0.7%下调至0.5%,工伤保险基准费率平均水平由1%左右下降至0.75%左右,失业保险缴费比例由2%暂降至1.5%。

文章来源:吉林省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