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环保厅启动实施清洁水体等三大行动计划

04.12.2015  10:08

治污,我们更要防污……”近日,围绕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和《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制定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吉林省环保厅厅长石国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针对《建议》全方位、立体化地解读了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蓝图。

 

记者:《建议》中涉及到环保工作的有哪些任务?

 

石国祥:《建议》从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统筹谋划“十三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涉及环境保护的有九项内容,包括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实行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强化污染物总量控制、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水污染防治、强化面源污染治理、强化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建立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建设环境监测监管平台。

 

记者:未来几年环保部门对改善我省生态环境质量有何计划?

 

石国祥:年初以来,省环保厅着手编制《吉林省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十年纲要》,探索研究未来十年吉林生态建设和环境质量提升两个重大课题,启动实施清洁水体、清洁大气、生态建设三个行动计划,都是从生态环境质量要素入手,谋划出我省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我认为,我省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方式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大气清洁要做到企业达标排放,水体清洁要做到污水入网处理,固废处置要做到全程封闭运存,生态保护要做到平衡补偿。

 

清洁水体行动:实施“十百千万”工程,新建、改建和扩建29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60万吨;修建150余个总面积约800公顷的人工湿地工程;建设和改造1000余公里污水管网,实施1000公里生态修复工程;修建1.2万公里雨水和污水沟渠。近期力争利用3年时间,消除Ⅴ类、劣Ⅴ类及城市黑臭水体;到2020年,全省重点镇都具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县城、城市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95%,地下水质量考核点位水质级别保持稳定,重点城市生活饮用水源类水库(湖泊)水质稳定好于Ⅲ类,生态类湖泊水质稳定好于Ⅳ类,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远期力争到2025年,全面消除Ⅳ类及以下水体,大幅提高水资源利用水平,实现水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清洁大气行动:近期以加强环境管理压缩污染排放空间、中期以推动科技创新提高治理效率、远期以加快结构调整保证环境质量改善,分阶段实施燃煤锅炉治理、工业企业治理、机动车尾气治理、建筑及道路扬尘治理、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治理、秸秆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6大类、16项打捆工程。近期3年内要在重污染天气高发时段,综合采取工业企业限产停产、燃料结构调整、机动车限行、建筑工地停工等临时性管控措施,组织重污染天气应急演练,每年减少重污染天数2-3天。到2020年,全省地级以上城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要比“十二五”末增加10-15天,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得到改善。

 

生态建设行动:近期遏制局部生态破坏、中期推动生态项目实施、远期发挥生态经济效益,研究制定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生态创建、生态利用等四个方面的政策措施,结合东中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和特点,谋划一批生态红线空间管治区、建设一批具有吉林特色的野生动植物自然繁衍栖息保护地、打造一批高标准有机食品基地、设立一批水源地标准化保护区、创建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构建人居生态、田园生态、采业生态、产业园生态、连廊生态五大生态系统。

 

记者:“十三五”时期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石国祥: “十三五”时期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是:2020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总体稳定,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较2015年下降10%以上,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主要江河水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基本消除劣Ⅴ类及不符合水体功能的Ⅴ类水体和城市黑臭水体,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土壤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控制,黑土地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和恢复,初步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农村环境状况总体改善;初步建成“大数据、网格化、在线监控”三位一体环境监管服务体系,监管能力建设保障环境管理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跨入小康社会。

 

记者:未来我省环境保护工作将有哪些主要举措?

 

石国祥:环保部门下一步具体的计划和举措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加强监管执法。二是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实施环境督察。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环境监管定责、履责、问责工作机制,逐步建立省管控市(州)、市(州)管控县(区)、县(区)管控企业的生态环境考核评估机制。三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大数据建设,实现精准管理。建立全覆盖、立体式的污染源动态更新数据库和管理平台,实行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让环保部门拥有“千里眼”、“顺风耳”和“记录仪”,实现对所有污染源的动态管理。四是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管控标准,推动设施建设。五是探索生态环境保护购买社会化服务,强化基层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