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成效显著

16.03.2015  12:55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自然界价值最高、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美化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全球超过40%的动物和植物种类依赖湿地生存。因此,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和“物种的基因库”。保护好湿地,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际湿地公约组织将2015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确定为“湿地:我们的未来”,旨在诠释湿地与人类的相互依存关系,倡导湿地保护从青少年抓起。为进一步提高全民湿地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吉林省林业厅将围绕2015年世界湿地日主题,组织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并将近年来吉林省湿地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取得的成就进行总结。

  吉林省共有湿地面积172.8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2%。其中天然湿地102.5万公顷,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59.3%。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重要湿地8处,分别为向海国家重要湿地、莫莫格国家重要湿地、松花江三湖国家重要湿地、查干湖国家重要湿地、大布苏国家重要湿地、月亮湖国家重要湿地、龙沼国家重要湿地和长白山熔岩台地沼泽区国家重要湿地。其中,向海、莫莫格湿地已于1992年和2013年被评定为国际重要湿地。我省湿地主要特点是:类型多、分布广、区域差别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全省湿地共有4大类16型,其中河流湿地3型,湖泊湿地3型,沼泽湿地6型,人工湿地4型。东部主要是长白山林区的森林沼泽湿地和泥炭沼泽湿地;中部主要是以江河湖泊为主的湖泊湿地;西部主要是松花江、嫩江流域为主的内陆河流及平原沼泽湿地。有湿地野生动物30目59科297种,湿地高等植物112科253属613种,其中濒危重点保护物种70种。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林业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我省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呈现了领导重视,齐抓共管,成效显著的良好态势,尤其是在法规制度建设、保护管理体系建设及湿地保护与恢复等方面实现了较大突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是湿地保护的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日臻完善。一是《吉林省湿地保护条例》于2011年3月1日起正式颁布实施。对于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管理体制,加大湿地保护工作力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积极推进“一区一法”工作。先后颁布实施了《吉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吉林省松花江三湖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三是颁布实施了《吉林省禁止猎捕陆生野生动物的决定》和《吉林省重点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害补偿办法》。在完成了第一个十年禁猎目标任务的基础上,省人大又做出决定继续不定期的延长禁猎时间。尤其是去年以来,林业厅把重要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和生态补水长效机制的建设确定为重点工作,得到了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支持。

  二是编制完成了吉林省第一个湿地保护十年规划。4月23日省政府2012年第3次常务会议正式批准了《吉林省湿地保护规划》。这是我省湿地保护事业发展史上又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大事,作为一个全面系统的指导性文件,将会极大地促进和推动我省湿地保护事业规范有序、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是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针对西部地区大部分年份干旱少雨、湿地周期性缺水严重的状况,省林业厅积极与省政府及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多方筹措资金,先后借助“引霍入向”、“引嫩入莫”、“ 引洮入向”等“河湖连通”重点引水工程,累计为向海、莫莫格等重要湿地补水约6亿多立方米,恢复湿地近4万公顷。特别是2004年和2011年先后两次从200公里以外的察尔森水库为向海应急引水1.1亿立方米,有效恢复湿地2万多公顷。2013-2014年降雨量大,河流上游来水多,湿地自然补水比较充分,整个西部地区湿地水覆盖面积增加了15.8万公顷,向海和莫莫格两个保护区湿地面积增加了3.7万公顷,接近历史最好水平,湿地功能得到有效恢复,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野生动植物数量明显增加。以莫莫格保护区为例,鸟类种类比建区时增加100种,增长近50%,白鹤迁徙停歇数量由2000年以前的500多只增加到现在的3000多只,约占世界种群数量的95%以上,创造性的打造了全球最大的五星级白鹤驿站。白鹤在莫莫格的停歇时间和种群数量堪称世界之最,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保护濒危鸟类中的重要地位,倍受国际组织的关注。

  四是开展了湿地恢复共建活动。莫莫格保护区和吉林油田联合组织实施了采油区湿地植被恢复综合治理工程,截止目前,已投资3160万元,恢复湿地植被面积162万平方米,妥善地解决了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得到了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开展了水稻田尾水处理示范工程。莫莫格保护区积极引进德国技术,大胆尝试利用水稻田尾水资源,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开展了松花湖湿地保护区和净月湿地公园生态移民示范工程。总投资近14亿元,迁出居民5100人。在国家湿地补助资金的支持下,启动了向海、哈尼湿地保护和生态建设工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些工程的实施,对重要湿地保护和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省林业厅正积极配合省发改委力争于2015年开展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生态移民工程。

  五是加强了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建设。一是加强了湿地保护管理的组织领导。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成立了以主管副省长为组长,发改、财政、环保、国土、林业、水利、等12个部门为成员的“吉林省湿地保护协调领导小组”,2005年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吉林省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并按照《吉林省湿地保护条例》要求于2011年8月成立了吉林省湿地专家委员会,把省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里顶尖的湿地专家都吸收到专家委员会中来,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刘兴土院士担当专家委员会主任。负责为全省湿地保护工作提供了科技支撑。二是加强了重点湿地分布区的湿地保护体系建设。在重点湿地分布区,积极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目前,全省已建立湿地保护区24个,其中国家级湿地保护区11个,省级湿地保护区10个,保护小区3个;湿地公园26个,其中国家湿地公园21个,省级湿地公园5个。使全省49%的天然湿地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六是全面完成了湿地资源调查试点任务。按照国家林业局的要求,我们组建了队伍,制定了方案,按时完成了湿地资源调查工作任务,查清了我省湿地资源底数和保护现状,为强化湿地保护管理奠定了基础。

  七是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湿地既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几年来,我们秉承积极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原则,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湿地生态旅游、湿地养殖、种植、矿泉水开发等,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以长白山、龙湾、三湖、向海、莫莫格、查干湖为主的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正向深度、广度进军,年产值达45.5亿元,已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林蛙特色养殖加工已成规模,林蛙油将成为珍贵的营养滋补品,受到世人的青睐。以“泉阳泉”为代表的优质矿泉水年产达30万吨。以养鱼、蟹为代表的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达年产17万吨的规模。随着哈达山、引嫩入白等重大水利工程的展开,苇田面积不断扩大,三年内将新造苇田10万公顷。湿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已取得重大突破,将引领湿地经济发展新路子。湿地观鸟、渔猎文化、赏高山花卉等已形成系列节庆活动,不仅传承和弘扬了湿地文化,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八是广泛开展了湿地宣传与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政府网站等媒体平台,通过制作湿地保护专题节目,请领导和专家作湿地保护基础知识专题讲座,解读湿地保护相关法规政策等形式,大力宣传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并借助“世界湿地日”、“爱鸟周”、“湿地使者行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契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我们还采取不同的形式开展了各类培训活动,有效提高了我省湿地保护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同时,我们积极创造条件,与国际保护组织开展合作交流,先后与湿地国际(WI)、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国际鹤类基金会(ICF)、全球环境基金(GEF)等组织,在向海、莫莫格湿地开展了白鹤栖息地、保护区水资源管理等项目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虽然我省的湿地保护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湿地萎缩、功能退化的趋势仍在继续,保护管理机构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表现也很突出,需要我们继续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快建立湿地保护“红线”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湿地长效补水和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突出抓好自然湿地的保护与恢复,积极推进向海核心区湿地生态移民工程,重要湿地退耕还湿工程,着力加强湿地法制体系和保护体系建设,夯实管理基础工作,广泛开展湿地宣传培训,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大力发展湿地经济,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多种服务功能作用,促进和推动吉林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刘壮、王牧原)

吉林龙湾湿地

吉林浑春湿地

吉林莫莫格湿地

吉林向海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