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网】吉林省检察院驻村干部王利斌打造立体循环经济让扶贫之路走得更远

23.08.2017  11:13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吉林省检察院干部王利斌在其帮扶的贫困村引进项目产业时,因地制宜,注重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相结合,打造立体循环经济,让绿色的扶贫产业之路走得更远、更持久……

 

   用心做事 小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王利斌来自吉林省检察院职务犯罪检察部,从2014年开始,他被组织选派到龙井市老头沟镇大箕村任第一书记。2015年12月,他又被调整到老头沟镇泗水村任第一书记。在他和吉林省检察院的共同努力下,这两个经济落后的贫困村先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8月9日,《法制日报》记者来到王利斌工作的地方——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老头沟镇泗水村,看看他是如何带领村民致富的。

 

 

  记者一行从延吉市乘车一路向泗水村行进,当进入龙井市地域后,车辆从宽敞平坦的大路转向狭窄但也十分平坦的乡路继续行驶,经过近15公里的行驶,终于来到泗水村。

  泗水村依山而建,青山绿水、红瓦蓝天,这是小村的真实写照。距离村子不远处就是连绵不断的青山,一条清澈的泗水河顺着山势向下流淌。长春至珲春的高铁穿过小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辆飞速行驶的高铁穿村而过,这让古朴的小村又有了现代化气息。村里的路都是水泥路,虽然不算宽敞,两台车会车时需要小心行驶才能通过,但道路十分整洁、平坦。

  “这个村由四个村合并而成,顺着河流、顺着这条路依山而建,足足有十几公里长,差不多是吉林省内最长的一个村。”王利斌说,如今的泗水村由4个村合并,全村共有12个自然屯、2078人,是汉族、朝鲜族聚集区,由于此地距离韩国较近,因此村里的青壮年都到国外打工,村里剩下的多数是老人及留守儿童,因此贫困人口比例较高。

  “王书记来之前,村里的路都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雨大的时候,甚至连四轮车都走不了,泥泞的那种程度都无法描述。”泗水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尹秀华说。

  原来白白净净的王利斌如今皮肤黝黑,他扎根泗水村,也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他在上半年时间,几乎没离开过泗水村,在村里的时间就有107天,吃饭东家一天西家一天,用他的话说,这几年是吃“百家饭”过来的。

  “王书记真是个用心干事的人,这么多年我佩服的人没几个,现在我就佩服他,他说啥话我都听。”村民吴金全说,他本人懂得基建,所以村里的大棚、养牛场、冷藏库等基础设施建设都由他负责监督施工。

  “一个项目经理,每月工资至少2万元,而吴金全是自愿的,他只是一个普通村民,并不是村委会成员。”尹秀华说,这是在王利斌精神的感召下,心甘情愿且无怨无悔地为村里谋事做事。

  王利斌在泗水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期间,他和村“两委”班子一道,在吉林省检察院及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带领村民修缮了14.25公里的村路和8公里屯路,将其全面硬化。沿路还增设了47盏太阳能路灯,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夜间出行。40户贫困户的危房改造工程也全部竣工……

  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的村民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科学谋划 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立体循环经济

  泗水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的同时,如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才是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吉林省检察院党组和王利斌都一直在思考这件事。

  “根据地区差异的实际,积极争取国家扶贫政策资金,让我们为贫困百姓做实事,我们也是真扶贫、扶真贫。”吉林省检察院副检察长刘志兵说,吉林省检察院党组高度重视大箕村、泗水村的扶贫工作,杨克勤检察长多次入村视察调研,摸清村民致贫的真正原因,基于缺少主要劳动力、山多田少、交通不便等实际情况,经过多次开会研究,最终制定一套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方案。

 

  在泗水村村边,有几栋正在建设中的木耳大棚,大棚旁边整齐地摆放着一个个木耳菌柱,一眼望去蔚为壮观。远处有四个大字——“扶贫攻坚”。

  “我联系了天桥岭木耳合作社,他们出技术,我们生产的木耳他们负责回收、销售,解决我们的后顾之忧。”王利斌说,在他的鼓励下,动员了四户村民种植木耳,共计30万袋,木耳已经卖掉了一茬,如今的木耳已经接近尾声,生长后劲和营养都不足。

  “7月19日那天,天气预报说要变天,我们就劝他们把晾晒的木耳打包装运走,可能由于没有经验,不成想一股大风刮飞了300多斤木耳,1万多元就这样没了。”王利斌十分可惜地说。

  木耳收完之后,剩下来的菌柱就是废物,如果随意丢弃还污染环境。

  “这菌柱里面的成分主要是锯末子,所以我们就想怎样能把这些东西变废为宝。”王利斌说,这让他想到了养牛,让村里养殖价值高的延边黄牛。

  “这些锯末子撒在牛栏里,一方面干净卫生,另一方面与牛粪混合在一起,是一种很好的有机肥。”王利斌领着记者来到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养殖基地,有三排牛舍,其中有两排已经投入使用,里面都是健康、壮硕的延边黄牛。

  “现在延边黄牛的行情非常好,而且以后市场走向也非常乐观,如果整个养殖场全部投入使用,可养500头黄牛。”王利斌算了一笔账,一头牛的利润可以在2000-3000元,而养牛场一年可以产出800头牛,也就是说,全年村里的毛收入可在16-24万元。

  “现在我这边正在建设青储池和黄储池,还有发酵池,将存放这些牛的饲料。”王利斌说,牛粪和锯末子混在一起,是营养非常高的有机肥料,所以村里正在着手建设有机肥厂,打算利用三年时间,将村里的土地变成绿色无污染的肥田,提升土地的价值。

  “我们还跟吉林省天景玉米合作,种植粘玉米,同样是他们出技术、负责收购,我们出场地、出人工、出玉米。”王利斌说,村里又在已经废弃的小学建设一个冷藏库,是专门用于储存玉米、牛肉的地方。

  “8月25日正式投入使用,届时村里种植的粘玉米也将收割,通过蒸煮、冷却、冷藏、包装,之后运往外地进行销售。”王利斌说,今年村里第一年种植了18公顷粘玉米,如果效益可观,打算明年将种植面积扩展到100公顷。

  “粘玉米的价值高,收完玉米剩下的秸秆又是很好的饲料,回过头来可以供养殖场的黄牛食用。”王利斌说,这就形成了一套很好的循环经济,即保护环境,又不浪费资源,还能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长远发展 引进企业要与村民互惠共赢

  “我们的扶贫工作是阶段性的,不可能永远在这里进行扶贫工作,按照国家部署,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消灭贫困人口,而未来,我们也将会有离开的那一天,到时候这些项目怎么办?”刘志兵坦言,一旦没有专业的人员管理,引进的这些项目很可能会废弃掉,怎样能让在扶贫过程中开展的这些项目有效持续发展?

  “扶贫工作中,引进企业或项目,一定要让人家有利可图,让企业与村民互惠共赢,否则发展不会长久。”王利斌说,所以他在为村里引进企业时早就想到了这一点,为了能让引进的企业和项目能长久发展,打算让村里与企业签署合同,约定好利益分成,这样企业才能用心去发展壮大,而村里的集体经济也能因此得到发展,村里有钱了,村里的基础设施、村民福利等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因为我们村贫困人口多,谁都不愿意当这个村干部。但看到省检察院的领导都俯下身来,跟我们同吃同住,任劳任怨地跟进在建项目,我们就有干劲也有信心把村建设好。”尹秀华说,吉林省检察院把泗水村作为扶贫对象以来,泗水村的集体经济也有了很大改观,从2015年的收入5万元,到2016年的收入62万元,一年内增长了57万元。村集体经济的壮大,为今后的彻底脱贫工作奠定了基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016年,国务院扶贫办组织“全国脱贫攻坚典型案例”评选活动,吉林省检察院获得了“组织帮扶先进典型”的光荣称号;在2016年延边州纪念建党95周年暨创建“共产党员”活动中,王利斌被中共延边州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被帮扶的泗水村生态环境取得显著改善,2016年被吉林省环保厅评选为“省级生态村”,并受到嘉奖。

  如今的泗水村村民的思路宽了、视野广了、腰包鼓了,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笑声多了、村民致富的信心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