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品质 话品牌 论效益——吉林省代表委员热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08.03.2017  12:34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现代农业建设”……2017年全国两会“农业味”依旧格外浓郁。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肩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吉林省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怎么走?如何在发展农业产业中,转方式促升级,调好调优调顺农业结构,转变重产轻销的思想?

      2017年全国两会上,驻吉林省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将目光聚焦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纷纷建言献策,一条条建议、提案寄托着他们的无限期望,期盼2018年此时再传佳音,农业再创佳绩。

      破解“卖难”“买难”并存,解决农产品

      “大路货”多,增加优质产品供给量

      “农业稳则天下安。2016年,吉林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的重要指示,全面推进规划落地,突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农业,车黎明委员一脸自豪。

      的确,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吉林省农业农村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优的良好态势,为加快吉林振兴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特别是2016年,吉林省粮食总产达到743.4亿斤,连续4年超过700亿斤,粮食单产达到493.5公斤/亩,继续保持全国首位。“但当前吉林省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提质增效的空间远大于增产增效的空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增加优质产品供给量。”车黎明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很深的思考。

      “要想生产出优质产品,就必须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佟毅代表与车黎明的想法不谋而合。他说,现在农民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很高,但往往不知道往哪调、怎么调。由于无法预测市场行情,每年种什么种多少,都像是在“撞大运”。他建议,要坚持市场导向,让市场形成价格,以价格引导生产,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在积极打造全国玉米核心优势产区的基础上,坚持促进农民增收,鼓励发展高附加值、高品质农产品,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样解除了“后顾之忧”的农民就会把心思放在精耕细作上,就会提高产品品质。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韩真发委员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十分关注,他认为,目前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既多又少,总量多、“大路货”多,优质产品少、特色产品少,有效供给不足。

      农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农业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高级化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品质农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但国内生产供给不足,或者供应成本高,导致了中高端农产品进口显著增加。而一些“大路货”品种,虽然国内生产供应充足,但卖不上价,甚至积压滞销。因此,韩真发建议,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主攻方向,不仅仅简单地做“”的增减,而是更加注重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的提升,这是破解“卖难”“买难”的有效途径。

      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豆米牌”,放大品牌影响力,打造绿色大粮仓

      吉林省拥有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资源环境底色好,这是吉林最响亮的名片。我省地处黄金玉米带、黄金水稻带,农业资源丰富,绿色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在全国排在前面,东中西三大板块生态功能特色鲜明,物产资源丰富。

      “生态、绿色是现代农业的特征。”韩真发说,“吉林大米”品牌的市场影响力越来越大。从全国看,水稻总量不缺,但吉林大米品质好,牌子打得也够好,不愁卖也不够卖。这就是我省能依托自身特色资源,培育具有吉林特色的农产品,形成了特有市场,使吉林大米放大了品牌的影响力,成为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吉林省农业资源丰富,东部有长白山,中部有黑土地,西部有湿地草原,这都是我们的优势。”郭乃硕代表说,目前,我省长白山食用菌品牌、吉林杂粮杂豆品牌、“长白山人参”品牌都颇有名气。我们可以围绕“吉林杂粮杂豆”品牌建设,在吉林省西部易干旱地区重点发展绿豆、花生、燕麦等特色优势产品,将吉林省打造成全国重要的杂粮杂豆优势产区和集散中心。我们可以围绕东部山区人参、食用菌、中药、林下资源等特色优势,加快发展特色产品加工业,通过合力将我省农副产品的品牌创出去。

      近年来,互联网的兴起,使流通渠道更加畅通、流通速度更加快捷,拉近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距离。“互联网+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象征。吉林省在加强农村电商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上下足了功夫,但是吉林省还应继续加大力度完善农村双向流通体系,实现全省行政村电子商务全覆盖。这样即使偏远地区的农特产品也能够走出村庄、走向全国。

      “这两年电商风生水起,确实为我省农产品‘走出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车黎明说,要想让吉林农产品品牌更响亮,在做好线上的同时,还应建立实体店,这样能做到线上线下互补互动,既可以增加消费者的体验机会,又能提高商品可信度。

      以科技为支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农民增收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突出一个‘变’字。因循守旧没有出路,只有以科技为支撑,通过创新改变,才能实现改革目标。”佟毅说,作为当前整个经济社会结构性改革的一部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会要求加大对政策支持、科技投入、模式创新等要素的支持力度。

    “农业尤其需要科技创新,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可能推出优良品种,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率。”韩真发认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提升有限土地的附加值。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完善整合投入模式,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同时,要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以多种方式实现增收致富。

      新时期要让农民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让现代农业引领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快农机与农技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农业科技化、机械化水平。所以韩真发建议,吉林省要加大推广新型耕作模式和设施农业发展技术,让更多农民看到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出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农民真正感受到增产的实惠。同时,也要通过企业扶持和带动,推进高科技的应用,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目前科技创新和粮食生产还存在脱节问题,只有加快建设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联盟,开展重大科研公关和技术模式的创新,以此为依托,组织实施重大自主创新项目,才能吸引和凝聚高水平人才,推动项目、基地、人才的有机结合。

      郭乃硕说:“任何一项革新都离不开人才的撑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不例外。长期以来,我国科技人才的创新动力得不到释放,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这点在农业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要加快创新步伐,从个性化、高端化、品牌质量等方面提高农产品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实现供给和需求的‘无缝链接’,就必须加快农业人才的培养。

      “不论是搞农业科技还是种田,都需要文化和技能,农民文化素质和技能不高将影响农民增收。”车黎明则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光投向了如何培育农业实用人才。他认为,一方面,要加大农业实训力度,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让每个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另一方面,要加强政策扶持,通过典型引领,带动一般农户增收,真正让农民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