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牛子厚与中国京剧

11.05.2016  09:49

牛子厚,名“秉坤”,1865年11月29日生于吉林市,1943年3月3日逝世于北京。享年79岁。

  “喜连成”科班在牛家排戏

  皮福生

  右侧这张老照片为“喜连成”在吉林牛家大客厅排戏的情景。高玉璞在其所著《牛子厚与中国京剧事业——北京喜(富)连成谈访录》中,对这张照片有专门介绍。他记道:此剧照是一个日本记者拍的,上写“牛商记科,技艺传居”,摄于光绪三十三年(即1907年)。在书中他特别提到,此照分别经过萧长华先生的长子萧盛萱夫妻和牛子厚幼女牛淑章辨认,并记录了他们辨认时的说法。

  萧盛萱辨认:“弹琵琶的不是我父亲(萧长华)就是我大伯萧长荣。他们老哥俩长相极像;吹笛子的是陈盛泰的父亲,老昆曲家陈家梁老先生。

  牛淑章辨认:“盛萱说得对,弹琵琶的是我萧二叔,看上去年龄较大,与那个时候人的着装、打扮有关;排戏的地点就是我家东院的会客厅内。为什么在会客厅呢?一是宽敞,重要的是我祖母王氏爱看戏,更爱看排戏。

  一

  牛子厚,名“秉坤”,1865年11月29日生于吉林市,1943年3月3日逝世于北京。享年79岁。

  牛子厚出身的牛氏家族自清朝嘉庆年至1930年,已成为东北巨富,被列为我国“北方四大家”之一(除吉林牛家,另三家为:河北省乐亭县刘家〔刘玉衡〕,汀流河刘石各庄、长春的“飞发和”“玉发和”“泰发和”等均属刘家财产;山西亢家,人称亢百万;沈阳郎家)。吉林牛家五代经商,即牛金玉——牛升云——牛化麟——牛子厚——牛翰章、牛建章、牛平章等。到牛子厚这一辈牛氏家族已经历了四代人的打拼,到二十世纪初,吉林牛家已达到了鼎盛时期。牛家的商号遍布于我国大江南北,已经成为当时民族资本家的典型代表。

  在吉林,牛家的乐善好施和热爱戏曲是有传统的,到第四辈牛子厚,可谓集大成者。1812年(嘉庆十七年),牛子厚的曾祖牛金玉为吉林重建西方寺捐献巨资;咸丰年间牛子厚祖父牛升云为修葺“东关帝庙”(后来改为山西会馆)出资;牛子厚父亲牛化麟喜爱戏曲,在牛家住宅的院墙、门楼上让工匠刻上戏剧浮雕。牛子厚10岁时家里让他拜“西方寺”的方丈为师,皈依做佛门弟子(拜方丈为师多为当时历史背景下富贵人家为子女“好养、好活”的习俗,民间亦称此为“跳墙和尚”)。牛子厚由此自幼开始学习笙管、打击乐器,受到梵乐的熏陶,有更多机会经常像盛万、钟元、悟金等师父和师兄请教演奏技艺,为他以后涉猎各种音乐打下了基础。

  牛子厚从少年时期就经常身穿破旧衣服,广交民间艺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把这些民间艺人请到家里,向他们学习乐器演奏,学习乐曲知识和唱腔唱法,并付给艺人师傅们不菲的报酬。牛子厚对音乐、乐器演奏,以及后来对京剧戏曲的热爱倾注了毕生的追求和实践。直到他晚年在北京定居还随着鼓乐班偶尔参加一些红、白事的活动。“有眼会吹,有弦会拉,有板会敲”是当时人们对牛子厚乐器热爱和演奏水平的一种概说,而萧长华先生更是盛赞他“六场通透”。主客观因素的结合,长期的学习、研磨、实践,使牛子厚对音乐、皮影、秦腔、京剧等各种行当的唱腔、曲牌烂熟于心,对锣鼓经、雅乐、昆曲、柳子腔、评弹、京韵等也触类全通。

  二

  牛子厚与中国京剧结缘始于1898年。这一年,“康乐茶园”在吉林德胜门外建成,他亲赴北京接来以谭鑫培为首的“四喜班”在吉林演出,为以后创立科班打下了基础,做好了准备——从京剧科班成立之初,到谭鑫培先生1917年去世之前,一直担任科班和后来的喜连成京剧科班的名誉社长。

  牛子厚创办“康乐茶园”的背景由来,社会上流传着几种不同的“版本”和说法。但是,在“康乐茶园”建成之后,牛子厚亲自赴京请“四喜班”来吉林演出,而且一演就是两年,以及“四喜班”在吉林演出的具体剧目等细节都是真实可考的。

  由此发端,萌生了办京剧科班的想法。在这一过程中,牛子厚结识了叶春善先生,把管理科班的重任交其承担,并保证办科班的一切费用,连同叶春善先生全家人的生活费用都由自己完全包揽。同时,牛子厚又出资请范福泰(老生)、姚增禄(武生)、苏雨卿(青衣)、宋起山(武功)、勾顺亮(秦腔)、唐宗成(文武场)等为科班任教的教师。

  1901年末至1902年初,科班诸弟子精心练功,技艺日臻,叶春善管理有方,牛子厚资金保障充足,展现出戏曲教育事业大有可为的气象。多方面的有利条件促使科班不断充实师资、扩大招生,到1902年末(或1903年初),中国京剧发展史上的“喜连成”科班由此在北京正式诞生。“喜连成”科班的命名是由牛子厚三个儿子的乳名而来的。牛子厚的大儿子牛翰章,乳名“喜贵”;二儿子牛锦章,乳名“连贵”;三儿子牛建章,乳名“成贵”。三个儿子乳名的前一个字连在一起就是“喜连成”。

  “喜连成”科班改名为“富连成”是在1912年。改名的原因说法很多,简要概括起来是由于又增加了新的股东。牛子厚与新股东沈仁山都爱好京剧,沈仁山喜爱“喜连成”科班的演出,作为京剧票友几乎场场必到。牛沈二人又在生意场上来往密切,所以在研究改名时,牛子厚提议,沈家投资,更有利于科班的发展,把“喜连成”的“”字改为“”字,预示科班从此会更加富起来,也是对新股东最好的表示和欢迎的标志。征得沈家同意,“喜连成”社,正式更名为“富连成”社。

  现在京剧界和史学界在概括这段历史时往往把“喜连成”“富连成”合起来统称,即为“喜(富)连成”,这是对“喜连成”和“富连成”两段历史、两个名字的统称。

  “喜(富)连成”京剧科班是在中华民族从晚清到民国这一段历史大背景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经风风雨雨、艰难曲折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北京是京剧国粹的诞生地,吉林市则是京剧的第二故乡。“喜(富)连成”为中国京剧繁荣培育了一大批人才。1952年3月,梅兰芳到吉林演出期间,抽时间访问了牛子厚的长孙牛世勋,并在时任吉林省委宣传部部长宋振庭的陪伴下,凭吊了牛子厚墓地。谭鑫培的后人谭元寿、谭世秀,梅兰芳后人梅葆月、梅葆玖对牛子厚作为戏曲事业活动家和戏曲教育家的历史地位给予很高的评价:“没有牛东家,就没有我们中国京剧艺术这么兴盛……喜连成科班的学生,近百年来,在全国各地,包括台湾、香港在内都起着骨干作用……”时至今日,“喜(富)连成”的后代延绵不绝,不仅中国内地的京剧事业后继有人,在港澳台,在海外诸多华人聚居的地方,京剧票友和京剧爱好者尤以中华民族传统佳节春节期间自发组织的演出活动最为集中,并一直延续着。“喜(富)连成”科班共为中国的京剧事业培育了“喜、连、富、盛、世、元、韵、庆”八个辈分的京剧后人。其中“”字辈的著名老生雷喜福,花脸侯喜瑞;“”字辈的老生马连良,花脸高连奎;“”字辈的老生谭福英,名丑马福禄;“”字辈的花脸裘盛荣;“”字辈的花脸袁世海;“”字辈的老生谭元寿等等,可谓人才济济、名家辈出。每科多则一百五、六十人,少则近百人。

  三

  除正式招收的科班学员外,几乎每科都有搭班学艺的学生。这些学生也被称为“带艺入科”。比如梅兰芳、周信芳等一些后来名声大振的京剧大腕就是这些“带艺入科”的佼佼者。“喜(富)连成”科班治学严谨,管理有序,师资雄厚,在我国各类戏曲艺术专业教育中别具一格,形成鲜明教育特色,在世界文化艺术教育史上也独树一帜。距今近百年前,中国的京剧艺术先后在日本、印度、美国、前苏联等产生巨大影响。其中,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盛赞和在美国百老汇的轰动堪称佳话。1924年5月19日,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赋诗盛赞梅兰芳为他专场演出的《洛神》:“亲爱的,你用我不懂的/语言的面纱/遮盖你的容颜;/正像那遥远如同一脉/缥缈的云霞/被水雾笼罩着峰峦……”1930年2月16日,美国纽约的百老汇大剧院首演了神秘东方的中国京剧。在此次赴美演出前,梅兰芳犹豫于美国正值经济大萧条的背景,曾进退两难,最后决心冒险一试。出乎意料的是,京剧的魅力不仅征服了美国的广大观众,而且也征服了美国的戏剧家、戏剧评论家、舞蹈评论家……著名文艺评论家斯达克、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奈尔、著名舞蹈评论家玛丽·瓦特金女士,以及E·v·威耶特、R·D·斯金南、罗勃特· 里特尔等等一大批著名人士,纷纷撰文盛赞中国京剧艺术。从中国京剧艺术的剧情构造、历史延革、语言艺术风格、独特的艺术规范、古来有之的“旁白”手法的应用,及中国京剧集戏剧、歌唱和舞蹈综合表现手法的统一运用等等,甚至包括现实主义成分的创作理念等多角度、全方位的评论、分析以及盛赞,超出京剧故乡人的想象。比如拿中国京剧与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和莎士比亚戏剧相提并论,大量反复使用的“庄严、宁静、绚丽、细腻、精致、独特、缤纷、标志、伟大……”等词汇,一时对中国京剧艺术达到了狂热和崇拜的程度。

  谭鑫培、叶春善、萧长华、梅兰芳等中国京剧界的著名代表人物之所以分别评价牛子厚为戏曲事业活动家和戏曲教育家,不仅在于牛子厚本身爱好、精通京剧艺术,爱好、精通其他相关、相近的艺术门类,爱好、精通很多乐器的演奏等等;也不仅仅在于他以雄厚的经济实力投资“喜(富)连成”科班,培养京剧人才,还在于他同科班管理者一同摸索规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训词”“规章”“赏罚规定”“作科生活”“后台责任”,搭班学艺(即带艺入科)、入科程序、演出待遇、出堂会及内部组织规约等等,事无巨细,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班的戏曲活动、戏曲教育中来。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的科班就是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一定要炼出真丹来”。

  “喜(富)连成”的真丹共“”出了殷代戏、周代戏、东汉戏、三国戏、两晋及南北朝戏、隋唐戏、五代戏、宋代戏、元代戏、明代戏、清代戏、朝代不详戏、神话戏等,不完全统计共五百余个剧目。其中,仅宋代戏就有一百一十余个剧目之多。这些剧目的创作、发掘、积累为后来京剧唱腔唱法,京剧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发展,为京剧事业人才的培养,也为后来诸多京剧艺术流派的形成发展,为我国京剧事业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喜(富)连成”在中国京剧事业发展史上具有实实在在的里程碑意义。作者/岩石

版权声明: 松花江网是江城报业在互联网上授权发布松花江网、《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新闻的唯一合法媒体,欢迎有互联网新闻发布资质的网站转载,但务必标明出处“松花江网”和作者姓名;吉林市范围内网站若要转载,必须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如若违反,松花江网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能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