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五大重点产业 推动产学研用结合 吉林打造博士后人才成长“快车道”

08.12.2020  18:11

  吉林省自1990年被国家确定为首批实行博士后制度试点省份以来,着力发挥博士后制度在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中的独特作用,坚持培养和使用相结合的工作导向,加强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加大对博士后青年人才培养和选拔工作力度,着力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共融共生发展模式。

  目前,全省共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9个,涵盖理、工、农、医、哲学等12大学科门类62个一级学科;共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8家;共设立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65家。累计招收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6055人,期满出站3012人,近2300人留在省内工作,占出站人数的75%左右。

  完善工作体制机制保障

  组织机构保障。2019年全省机构改革期间,在人社厅处级机构缩减的情况下,增设专家和博士后工作处,设置专门机构,做好博士后工作。

  体制机制保障。不断创新完善博士后管理服务制度,先后出台《关于推动吉林省博士后科研项目研究与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吉林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研创业基地博士后研究人员科研启动经费管理办法》和《关于博士后等科研人员科技成果省内转化的认定及职称评聘工作实施细则》等激励性政策文件。

  推动产学研用结出“新硕果

  吉林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汽车、石化、食品、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是吉林的五大重点产业。在博士后管理服务工作中,紧紧围绕“五大重点产业”,切实发挥博士后制度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着力在振兴发展、专业特长、市场需求中找准最佳结合点。

  博士后培养平台创建与吉林老工业基地发展建设高度契合。近年来,先后在一汽集团、长客公司、长光卫星公司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延揽一大批“高精尖缺”青年人才,每年招收10名左右博士后人才参与“中国制造”动车、吉林一号卫星的研发工作,为更多博士后人才见证“中国速度”、航空航天事业发展搭建成长平台、提供展示舞台。

  博士后人才深入生产实践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依托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保障等国家重大战略,先后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梨树试验站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支持农业科技人才从事博士后研究及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特别是支持中国农业大学梨树试验站招收博士后人才,涌现出了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王立春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贵满等一大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为推动“梨树模式”成熟发展和“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地”的保护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博士后人才培养与长吉图开发开放深度融合。立足长吉图国家战略,依托延边州沿边近海区位优势和文化语言优势,支持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年来,共培养博士后人才25名,引进博士后人才近百名,为学科建设带来了发展动力、为科研队伍补充了青年力量。特别是在推进边境经济合作区发展,带动长吉图乃至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推进中俄边民互市贸易区、中韩国际产业合作示范区和中朝罗先经贸区建设上提供了人才和语言双优势。

  助推博士后人才成长进入“快车道

  实行职称评聘特殊倾斜政策。对在科研转化工作中业绩突出、贡献较大的博士后人员,给予职称破格评定、职务特殊聘任、专项培养资助等倾斜政策。同时,搭建博士后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和“高速路”,先后为73名博士后人才单独认定高级职称。

  开辟人才选拔直推直报成长绿色通道。近年来,对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后劲足的博士后人才,在享受省政府津贴、省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推荐中,单独开辟绿色通道。采取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直接推荐、单设博士后人才直推直报指标数额等方式,为广大博士后人才搭建“直升梯”和“快车道”。仅2019年,就单独为67名博士后人才开辟直推直报绿色通道,涵盖9个学科门类32个一级学科。这些专享创新举措的实施,先后涌现出吉林大学张希院士等255名快速成长为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的博士后人才。

  设立独有的专项支持资金。每年集中对科研能力水平高、研究成果转化前景好、培养价值大的博士后人才,设立专项经费进行科研项目择优资助,激发博士后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十三五”期间,共投入经费1900万元,有270项博士后科研项目得到省级资助,取得了卫星测试遥感技术等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实施博士后人才安心工程。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不断优化服务方式,建立博士后公寓,制定博士后人才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安家补贴等实施细则。近年来,共为近300名博士后解决住房、子女就学等后顾之忧,营造了良好的拴心留人氛围。

 

中国组织人事报》12月4日3版头条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