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北华办学源头——纪念我校办学传承暨吉林师范学堂创办110年

13.09.2016  14:09

  10年前,学校举办教师教育百年系列纪念活动之际,既是源于工作需要,也是缘于一种追根溯源的感恩情结,我将百年办学传承系统地梳理了一遍,尤其将目光聚焦于北华大学百年办学传承的起点——吉林师范学堂。那时是百年,现在已经110年了。   还是应该从崇文书院说起。吉林作为满族发祥之地,有清以来一直尚武轻文,直到清中叶以后才陆续有学堂创建,其中吉林城大东门内的崇文书院闻名遐迩,既有顾肇熙、丰绅泰等山长名师,也培养出并称“吉林三杰”的成多禄、徐鼐霖等名贤儒士。   一座书院,往往潜藏着无限的憧憬和深深的期待,吉林城的大学梦从上个世纪初“废科举,兴学堂”后就延续下来。如今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南侧的久远胡同,就是吉林府崇文书院旧址。它隐藏在遥远的岁月深处,当年的读书声无法穿越百年风雨,但是流风遗韵却早已遍及全城。   早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后,特用道松毓等人心系乡邦教育大业,上书吉林将军长顺,建议将崇文书院改为吉林大学堂。这就是吉林第一个建立大学堂的动议。但因条件不备,清政府未允。两年后,又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署理吉林将军富顺将崇文书院改为学务处,委派松毓为总理,负责筹办全省学务。署理吉林将军达桂改委记名副都统峻昌主管学务,积极制定兴办新学、发展教育的具体方案。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间,达桂将军为满足“兴学堂”之需,“曾遴派士绅赴日本学习速成师范,以应急需”,“然少数之培植不足供多数之取求”,所以又奏请创建师范学堂。   当年创办师范学堂的奏折还收藏在吉林省档案馆里:   兹将旧有崇文书院,改为学务处……再当由内省延聘天算、地舆、测绘、格致、方言、体操等学专门名家,来吉设立师范学堂,以为学成教习高等及普通学之用。(《吉林将军达桂奏为设立吉林学堂派员经理情形折》,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九月初四日)   惟查振兴学务,固以为立蒙学为初基,而造就教员,尤以先设师范为要义。吉林省城以及各府厅州县所有蒙小学堂,虽已次第兴办,而教员悉非学堂出身。举凡管理教授,诸多迁就,实非作育人才实事求是之道。有鉴于此,亟思兴立师范学堂……(《吉林将军达桂奏为省城开办师范学堂折》,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五月二十日)   御批准奏之后,吉林师范学堂兴建讲堂楼舍,当年十月招生开学,首任学堂监督(校长)为黄守琮。“招完全科、简易科学生各一百名,分班肄业”。由于实施新学制,师资极为匮乏,第一批简易科学生当年冬天就结业,“派赴各属充当教员”。   谁料到,一所初级师范学堂从此埋下了大学的种子。   当然,吉林省高等教育的最早萌芽,并不是师范学堂,而是差不多同时创立的法政馆,后陆续改为法政学堂、法政专门学校,其后又并入1929年创办的综合性大学——吉林大学。而吉林大学几经停办、改办、恢复、合并,改称东北大学,并由吉林迁往长春,演变为今日的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城的大学梦,最终还要由师范学堂来承载。   宣统元年(1909年),吉林巡抚陈昭常将位于吉林机器局旧址(俗称“东局子”)的外语学堂(方言学堂)并入师范学堂,同时增设了优级部,开设理化、舆地两个优级专科,改办为官立两级师范学堂,一并迁入吉林机器局新校舍,结束了在崇文书院旧址办学的历史。次年,省内各地都陆续设立了师范学堂,吉林两级师范学堂又改称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堂。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堂改名为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监督、学长改称校长。以此为开端,学校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922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将师范学校修业年限由5年改为6年,其中前后两段可以分别设立,称为前期师范学校和后期师范学校。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分为前期师范和后期师范两部分,修业年限均为3年。前期师范招收高小毕业生,不分科;后期师范招收前期师范的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分文科和理科,培养目标是初小和高小教师。其中成绩特别优秀的,也可做中学教师。   上世纪20年代,学校师资力量较强,教务主任唐庚、训育主任刘址舆、体育主任傅敬儒等皆是当时名流,特别是校长张寿昌热心教育,在省内教育界享有较高声望。优良的办学传统和革命传统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学生高亨、蓝文徵、马庆霱先后考入被誉为国内人文学术界“神话”的清华国学院,跻身于四大导师的七十二弟子之中。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被迫停办。1932年在八百垄(原吉林省立大学旧址,今东北电力大学址)重新开校,仍称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34年11月初,迁回东局子旧校址,未满两个月,校舍即因大火而烧毁,于是又迁到吉林大学旧址西北山上的新校址(原船营区第二十小学所在地)。1935年,地处长春的吉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并入吉林,两校合一,改名为吉林省立吉林师范学校。1938年学校改为吉林师道学校。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校名又恢复为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46年5月,在东局子老校址复校。学制设本科和简师两种,本科三年,三个班;简师一年,一个班,学生共200名左右。   1948年3月吉林市解放后,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高级部、初级部分别与其他学校联合成立吉林省立吉林联合高级中学、初级中学。1948年12月,省政府教育厅派人负责筹备复校,称为吉林师范学校。从此学校获得了新生,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在师范学堂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又有相关的兄弟学校诞生并走过了不同的历程,即1920年由吉林省教育厅创办的吉林省立职业学校(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前身)、1928年由吉林名医孙宗尧创办的吉林私立助产学校(吉林医学院前身)和1952年吉林省林业厅创办的吉林省林业学校(吉林林学院前身)。   1951年9月,吉林师范学校为了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原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最初的校址,也是吉林师范学校高级部所在地——吉林市东局子增设了大专部,扩建为吉林师范专科学校,这是当时省城吉林市唯一的高等院校。1952年年底,在江南建成了占地面积12.6万平方米的新校舍(即今北华大学南校区)。1954年8月,国家进行院系调整,决定吉林师专停办,仍恢复为吉林师范学校。   7年之后,吉林师范学校和上述三个学校相继更名为吉林师范学院、吉林电气化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共同开办本科教育。既饱经风雨沧桑,又屡创硕果辉煌的半个多世纪的大学发展历程由此铺开了长长的画卷。   此后20年,四所学校随我国高等教育调整、整顿、巩固、发展的脉搏一起跳动。改革开放后,四所学校恢复本科办学,在改革中建设和发展,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办学成就。尤其是1985年,第一批外国留学生走进了原吉林师范学院,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又走进了原吉林医学院,把已经变为现实的大学梦演绎得更为精彩。   更为精彩的还在后面。1999年9月,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北华大学,成就了几代吉林人的梦想——时隔半个世纪,吉林城终于拥有了一所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大学!   合并伊始,北华大学在校生规模就跃居全省近40所高校之首。2003年,刚刚建校4年的北华大学迈出了申报省属重点大学的第一步。专家组进校,感受到的是“北国之花,大学之华”,一致认为北华大学合并后实现了整体升位。一年后,北华大学成为吉林省重点高等学校,开启了发展的新篇章。   从单科院校发展到综合性大学,从普通院校到重点大学,北华大学迈出的每一步都显得不同寻常。“申重”成功之后,学校又迎来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7年5月,喜讯从北京传来,北华大学成为评估“优秀”院校。2012年,学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学研究取得标志性成果。2015年,学校喜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同一年,学校再次接受审核评估,再次递交了圆满的答卷。2016年,成功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二期工程项目。   今年的9月9日,是北华大学合校17周年的纪念日。在这个日子里回望办学源头,具有特殊的意义。110年前的金秋,吉林初级师范学堂五年制完全科和一年制简易科各100名学生入学,从此,那源远流长的读书声就一直不绝于耳,始终没有间断。如果以1999年的四校合并组建为起点,北华大学算是国内最年轻的高校之一,至今刚刚走过17年的历程;如果以吉林师范学堂为源头,北华大学就是全国范围内为数不多、全省高校中首屈一指的百年老校。   可以说,北华大学110年办学传承,尤其是新中国成立67年以来、改革开放38年以来、合并建校17年以来的发展之路,是吉林市,也是吉林省,甚至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缩影。   作为这所大学里的一名教师,每次经过或走进附属医院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起那些遥远的教育时光和清晰的先贤面容,也会回忆起110年办学史中太多值得铭记的往事。崇文书院旧址无疑寄托了我们太多的情愫。历史总有一些奇妙的巧合——20世纪之初,这里是吉林省教师教育的起点,是吉林城大学梦起飞的地方,也是北华大学最早的办学源头;20世纪末,建在这里的附属医院也开始隶属于北华大学,成为北华大学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机构。新中国前夕,原吉林医学院前身吉林省卫生干部学校迁至崇文书院旧址,后改为附属医院,直到今天。从书院到医院,百年的光阴浸润,使得附属医院承载着不同寻常的历史分量,也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百余年春风化雨,百余年春华秋实。目前的北华大学,正为实现优质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的建设目标而努力。北华人有理由把一个多世纪的梦想延续下去,并让所有的梦想都更加瑰丽,让每个北华人更加荣耀!  

 

作者: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