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政府工作报告

07.02.2017  10:06

  自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困难矛盾集中显现等诸多严峻挑战,主动适应新常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克难攻坚,砥砺前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圆满完成了本届政府任期工作任务。

   ——2017年1月7日在吉林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 长  张焕秋

 

  市 长  张焕秋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本届政府和2016年工作回顾

  自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困难矛盾集中显现等诸多严峻挑战,主动适应新常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克难攻坚,砥砺前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圆满完成了本届政府任期工作任务。

  经济质量持续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10.2∶44.3∶45.5,服务业比重高出全省6个百分点,现代农业建设走在全省前列,“6411”产业体系架构基本形成。民营经济对经济总量贡献率突破50%、地方税收贡献率达到76.8%。实施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073项,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738亿元,年均增长14.3%。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9%,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9万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12.5%。

  城市功能日趋完备,城乡面貌明显改善。累计完成城建投资985亿元,建成12座桥梁、78条主次干路,新建改建各级各类公路1621公里,“八纵八横”城市路网初步形成;组织实施节能减排、低碳城市等一批国家试点示范,环境保护和治理成效显著,绿化、美化、亮化水平大幅提升,生态宜居、休闲度假的城市功能品质充分彰显。县域发展能力持续增强,特色鲜明的县城新形象进一步展现,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城镇化率达到59.1%。

  改革开放成果丰硕,发展活力有效释放。稳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一些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得到有效破解,行政体制、市场体系改革富有成效,国资国企、社会体制、民主法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对外开放开创新局面,重点功能区开放带动作用和产业集聚效应凸显,万丰工业园、海王健康产业基地等一批重大招商项目落地建设,累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50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9.6亿美元。

  人民生活稳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每年将新增财力的80%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累计投入423亿元,一大批民生事项和惠民工程高质量完成,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1%和7%。城乡就业稳步扩大,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8万人;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保持省内领先,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实现奥运金牌“零突破”。社会安全稳定局面持续巩固。第八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政府执行力、工作作风和整体形象发生了积极变化。

  各位代表,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我们紧紧围绕建设旅游文化名城、新型产业基地、生态宜居城市,从重点指标、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点工作四个方面精准发力,主动作为,较好地完成了年度185项重点任务,经济社会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30亿元,增长7%;规模工业增加值751亿元,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2871亿元,增长1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8亿元,增长9.5%;地方级财政收入135.5亿元,增长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05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00元,分别增长6%和7%。

  ——稳增长取得新成效。力促工业平稳运行。把稳工业作为核心任务,实施一系列精准调控措施。加大“上争”力度,为31户企业争取各类专项及奖补资金4亿元。深入开展银企保对接,净增工业贷款35亿元,为中小企业担保贷款100亿元。全力组织减亏增盈,45户“双停”企业恢复生产,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35%;百户增量企业新增产值100亿元,重点建成项目达产达效率超过70%;规模工业利润实现110亿元,增长85%。强化投资拉动。集中开展征地拆迁、融资、招商、手续办理等系列攻坚活动,实施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684项,其中亿元以上415项、10亿元以上48项;高密度组织多轮务实招商活动,新开工5000万元以上招商项目300项,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200亿元,增长12%。着力扩大消费。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健康养老、家政服务、医疗保健等新兴消费需求加速释放,华业国际广场、百业国际五金汽配城一期等一批提升业态水平的大型商业综合体竣工运营,首届中国吉林市·新加坡商贸周活动取得丰硕成果。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强劲,“一网全城”等区域电商品牌效应放大,吉林乌拉电商产业园、筑石电商产业园成立运营,舒兰“村淘产地仓”建成,棋盘、黄松甸等“淘宝村”建设全面启动,全市网络零售额增长56.8%。

  ——调结构迈出新步伐。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突出“一江一带”旅游发展核心,万科松花湖旅游度假区、温泉带综合开发、朱雀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景点建设大力推进,四季精品旅游线路不断完善,以冰雪游、温泉游为代表的旅游市场持续升温,旅游总收入增长25.4%。医药健康产业快速成长,长白山制药、吉尔吉药业等骨干医药企业保持较快发展,优势产品体系不断健全,产值增速高于全市规模工业10个百分点。云计算产业中心初具规模,大仝软件外包基地建成使用,培育国家“两化”融合试点企业10户,占全省的37%。着力发展通航经济,二台子机场改扩建审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山河多用途无人机实现量产,福航航空学院开展学员培训工作。碳纤维产业战略发展地位凸显,纳入全省高位统筹,与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成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吉研高科复合材料等一批产业链项目实施,吉林碳谷200吨大丝束碳化示范线建成投产。恒涛节能锅炉、旭峰科技3D打印等先进装备制造业项目稳步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步伐加快。推进化工“补链”,吉神化工30万吨环氧丙烷产能释放,康乃尔60万吨甲醇制烯烃顺利实施,吉化汽油国V质量升级改造竣工投产。推进汽车“上量”,一汽大众经济型轿车项目积极推进,一汽吉林森雅R7车型产销超4万辆,T80双排座微卡具备年产2万辆生产能力,吉星轮胎、龙山减速器等汽车零部件项目实现量产。推进冶金“转型”,吉林铁合金、吉林炭素签订搬迁框架协议,12万吨碳素及制品等技改升级项目加快实施。推进农产品加工“提质”,新建续建31个重点项目,新晋3户国家级龙头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现代服务业水平不断提升。安中危化品、博宇医药、晟驰汽车等一批物流园区集聚发展效应增强,市保税物流中心通过国家验收。金融体系日趋完善,招商银行、盛京银行、长春农商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村镇银行实现地区全覆盖,昌邑金融集聚区获批筹建,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9.6%。房地产市场逐步回暖,商品住房去库存周期同比下降3.9个月。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万昌、孤店子现代农业先导区引领作用提升,全国农业结构调整现场会在我市召开。优质稻米品牌创建成果明显,蔬菜、中药材等50个标准化园区建设加快,新建、改扩建标准化养殖场215个,长白山特产业规模效应显现。智慧农业成为发展新亮点,云耕智慧农业平台投入使用,建成23家可视农业基地。金珠花海、二道采摘、旺起湿地、东福稻乡等休闲农业发展方兴未艾,休闲农业星级企业发展到75户,数量居全省第一。

  ——强动力实现新突破。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较好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5大方面25项年度任务。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完成划转并集中统一监管,市场化选聘国企经理层成员试点展开,混合所有制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先照后证”登记制度全面实施,企业注册实现全程电子化,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1.9%。民用天然气、供热、交通、旅游等相关价格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投融资改革收到实效,组建产业发展基金10支、规模超百亿元,吉歌传媒等12户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温德河湿地公园等14个PPP合作项目纳入财政部项目信息平台。户籍制度和居住证制度改革扎实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稳步开展,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实现全覆盖。国有林场改革试点、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进展顺利,农村土地确权提前一年完成三年实测任务,发放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收益保证贷款3.8亿元,被列为国家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地区。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推进产学研用深度合作,特种纤维等一批细分行业应用技术研究院成立,东北首家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建立,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99个,100项科技攻关及产业化项目加速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发展到206户。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巨邦软件园等载体建设加快,创新科技园投入运营,培育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各10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8亿元,扶持创业企业2215户;成功举办“互联吉林、创赢江城”创新创业大赛,有效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

  ——惠民生收获新成果。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大力开展精准脱贫春季和秋季攻势,落实包保帮扶、专家把脉、产业造血等系列措施,筹集脱贫资金3.5亿元,落实脱贫产业项目816个,68个村、2.8万户、4.9万人脱贫出列,完成贫困村、贫困户“双60%”脱贫任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机关事业及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月人均分别增长6%和7%,工伤、失业、生育保险费率降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启动,城乡低保提标全面落实。居民生活条件有效改善。继续开展“温暖家庭、整洁楼道、和谐社区、畅通街路”创建活动,完成134条街巷、47条胡同和53个老旧小区综合改造任务。完成棚户区改造7266套,回迁安置7150户。改造“暖房子”36.2万平方米,解决近7万户居民房证办理问题。维修改造给排水、供热、燃气等各类管网306公里。新开、调整公交线路29条,新增公交车150台。新建改建各级各类公路558公里。建设城区水洗公厕69座、改造农村厕所1.05万户。大力开展农村“六清”整治行动,村容村貌进一步改观。启动50个贫困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5.4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全面开展“长吉平”三市共治大气污染专项行动,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出上年48天。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持续推进松花江流域综合整治,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清收还林成果显著,还林54.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4.9%。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阳光行动”深入推进,完善优质资源共享区,组建城区大学区88个;取得全国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历史最好成绩。加强医疗卫生三级网络建设,分级诊疗制度稳步推进,242个村级“一站式”服务平台建成,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进展顺利,冰雪奥运冠军培育计划大力实施,广场文化周、全民上冰雪等文体活动蓬勃开展;高水平举办吉林市首届国际马拉松赛、首届中国道教文化艺术周等重大节庆赛事,城市的迷人魅力充分彰显,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扩大。

  ——法治政府建设开创新局面。“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86项,规范清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128项,权责清单监管机制进一步健全。启动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政务云平台投入使用,部分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事项上线运行。全过程电子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初步建立,在全省率先开展县(市)限额以下公共资源交易。重大行政决策咨询委员会组建运行,为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各位代表,过去几年,吉林市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的台阶,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科学决策、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加强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众志成城、拼搏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450万人民,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建设者,向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省直单位、驻吉部队指战员和武警官兵,向始终关心支持吉林市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传统产业转型艰难,新兴产业竞争力不强,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还需较长一段过程;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内生动力活力尚需进一步释放;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足,一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改善民生任务依然艰巨而繁重;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有待提高,政务服务亟待加强,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对于上述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新一届政府和2017年工作安排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刚刚闭幕的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在综合研判外部形势的基础上,科学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我们将按照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十三五”规划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省委“三个五”发展战略和“六个吉林”建设,加快打造旅游文化名城、新型产业基地、生态宜居城市,着力推进“四化”联动,着力强化改革创新,着力提高开放水平,着力建设法治政府,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创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新局面。

  按照“三翻番、三超越、三提升”的目标要求,未来五年发展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5%,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7∶41∶5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地方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5%,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生态环境指标位于全省前列。

  今后五年,我们要在发展中牢牢把握好以下几点: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把建设旅游文化名城、新型产业基地、生态宜居城市作为我市转型发展的战略引领,咬住既定目标不放松,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围绕建设旅游文化名城,突出“一江一带”旅游发展核心,深入挖掘和彰显特色文化内涵,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健康、休闲等关联产业深度融合,打造独具魅力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全国特色文化城市。围绕建设新型产业基地,紧扣转型升级主线,坚持继承和创新并重,加快建设“6411”现代产业体系,建成国家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示范区和新兴特色产业集聚区。围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巩固山水生态优势,完备综合服务功能,着力构筑生态良好、特色鲜明、生活舒适的品质江城。

  ——坚持率先发展不动摇。加大重点方面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力度,切实担负起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职责和使命。以新一轮振兴发展为核心,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服务业、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实现新超越,率先完成经济总量翻番目标。以脱贫攻坚为突破口,加大民生保障和改善力度,率先完成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目标。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重点,下大力气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率先全面建成法治政府。

  ——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从战略上牵住发展的“牛鼻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持续建设一批牵动力强、影响深远的重大项目,切实发挥项目建设对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支撑作用。围绕城市发展定位,滚动实施千亿级产业培育计划、百亿级项目(工程)实施计划,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构建市场化合作、多渠道投入、滚动式开发的项目运作模式,建立健全重大项目目标责任、协调服务和督查考评工作机制。牢牢抓住“一带一路”、新一轮东北振兴等战略机遇,谋划储备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切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

  

版权声明: 松花江网是江城报业在互联网上授权发布松花江网、《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新闻的唯一合法媒体,欢迎有互联网新闻发布资质的网站转载,但务必标明出处“松花江网”和作者姓名;吉林市范围内网站若要转载,必须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如若违反,松花江网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能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