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 “三支一扶”工作情况

16.05.2017  11:32

  吉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近年来,“三支一扶”服务基层项目成为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重要载体。年初,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我局党组高度重视。为更好的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专项走访调研工作。调研采取了两种方式:一是召开相关各区县编办、财政、所在部门负责人座谈会,听取相关情况和建议;二是实地走访“三支一扶”大学生工作岗位,现场听取大学生工作及生活情况,以及领导和同事对其评价,挖掘典型。现就我市近几年“三支一扶”工作开展情况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结合我市实际,对如何进一步做好“三支一扶”工作,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0-2016共招录上岗三支一扶大学生195人,脱岗16人(其中吉林地区外生源6人),服务期满和期内考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30人,在岗已落编123人。服务期内“三支一扶”大学生26人(2015年8人,2016年18人),全员在岗。几年来,在省厅的领导下,此项工作已日渐成熟,取得了很好社会效益。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稳定的选拔工作机制,解决了一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高了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政策引领,报考形势大好。近年来,招录政策发生不少变化,是动态、逐步完善的过程。省局,尤其是就业处组织、宣传到位,招募方案计划完善合理,基层工作有抓手,社会认可度大幅提高。以2016年为例,我市征集岗位32个,省批复岗位19个,参与报名538人,审核通过303人,报考比例达1:16。报考比例最高的昌邑区桦皮厂镇经济管理中心扶贫岗位达到了1:98。

  (二)基层欢迎,评价口碑很高。走访中发现,普遍“三支一扶”大学生在基层勤于学习,富有激情,爱岗敬业,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好评。一方面,基层缺人严重,大学生到基层后,精力充沛,勇挑重担,很多身兼数职,承担了很大工作量,用基层的话说“很给力”。另一方面,国家和省里投入大量资金,占经费支出的三分之一,有效缓解了基层经济配给不足的问题。

  (三)个人认可,把握角色定位。目前,高校毕业生受就业形势影响,能够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式的严峻,在紧张的社会竞争及当前的社会现状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能够把视野低下来,愿意到基层干,与以往的好高骛远截然相反,很接地气。走访中的大学生,让人普遍感觉“精神面貌很好,认识很到位,工作很踏实”。

  二、主要做法

  1.及时请示,广泛宣传,岗位征集到位。每年“三支一扶”岗位征集时,我们都会发布公告,要求各基层部门及时申报,经各区县人社局和编制部门同意后报我局。我局及时与省厅请示,调整计划,认真审核岗位资格条件。方案定型后及时在主流报刊和网站上宣传报道。由于宣传到位,汇总请示及时,每年都能按时完成岗位征集报名任务。

  2.签订协议,认真协调,岗位落实到位。省市人社部门招募完毕后,我们都要求各区县人社局及时召开对接会,要求服务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参加。对服务单位的岗位安排予以监督,对服务单位和大学生提出相关要求。并督促服务单位加强日常管理,协调解决遇到的食宿、交通等实际问题和困难,使其安心在基层工作。

  3.补贴发放,保险办理,资金保障到位。按照去年省局的部署,我局督促各区县人社局对大学生工作生活补贴,缴纳各种保险,做到资金保障到位。在“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期间,各区县人社局能够及时和财政部门沟通协调,将发放生活补贴及缴纳各种保险的资金拨付到位,按时发放和办理。对于应由县级财政补贴的部分,也按照文件要求比照当地新招录试用期已满的事业单位进行了补齐。

  4.加强管理,深入基层,考核进编到位。在服务中期和服务期满前,我们都会同主管部门,深入到服务单位,按程序开展考核。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及时请示,并会同编制部门到上级部门办理进编事宜。我市2013年以来,服务期满考核合格人员,全部进入了事业编制。

  5.注重培养,挖掘典型,引领宣传到位。乡镇党政领导能够坚持因人而异,量才而用,人尽其才的原则,在完成支扶工作的前提下,根据每名大学生的专业特长、性格特点,按照各单位所需进行了任务分工。不仅解决了基层单位的人员紧张问题,而且为每名大学生都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岗位,为更好的发挥他们的各人特长,创造了条件,赢得了大学生的认可。各区县人社局在考核中,挖掘典型,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了宣传推荐。

  事实证明,选拔招募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乡镇基层从事“三支一扶”工作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决策,随着这些高校毕业生逐渐成长起来,这项工作的积极作用正日益显现出来。我们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有信心在省厅的扶持下和区县级的支持下,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机制,将此项工作长期开展下去。

  三、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

  “三支一扶”工作整体形势是好的,但也发现一些问题。

  1.重要性认识不足。个别区县“三支一扶”工作协调小组发挥作用不够,没有召开过相关会议。对招募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工作上缺乏计划性,基本上是推着干。个别乡镇领导也不愿意给大学生压担子,不注意培养,导致高校生在基层锻炼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2.政策宣传不到位。近两年,省里政策作出了很大调整,体现了“三支一扶”政策倾斜性和优越性。调研中发现很多乡镇领导和老百姓不了解政策。一方面,在岗位征集时,不报岗位;另一方面,也没有进行积极的本土宣传,很多当地毕业生及家长都不知道,导致本土孩子没有报名的机会。

  3.受编制制约较大。由于近几年“三支一扶”总体招录基数小,发挥补充基层作用不足,区县主要领导不是很重视。特别是编制部门在统筹计划时,把编制多投入在事业单位招录、特岗教师、解决遗留问题上。事业单位招聘开展的比我们早,特岗教师的招录基数又大,我们的政策又规定必须预留两年后的编制,三方面原因导致我们招录时,往往编制余量较小。

  4.外地考生易流失。尽管“三支一扶”在待遇政策上有了很大提高,外地考生还是出现了流失现象。主要原因是服务单位偏远、基础条件差,距离感和想家情节突出,尤其是女大学生,受性别和家庭限制,扎根基层的信念不强。个别人员在思想准备上存在误区,有的是只是为了就业,他们不但将其视为“曲线返城”的跳板,而且缺乏扎根农村基层的决心和勇气,对复杂、艰苦的乡镇工作生活环境难以适应,又缺少吃苦耐劳的工作干劲,从而在思想上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长时间进入不了“角色”。

  为更好的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方针,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我们下步打算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宣传力度。一是面向高校,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在校毕业生了解“三支一扶”政策,认识到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工作是有前途的,是大有可为的,增强他们到农村基层工作的决心;二是面向基层领导,进行政策宣传,提高认识,把“三支一扶”工作摆在重要日程上来;三是面向本土群众,把能够为本土扎根服务的人员招录上来。

  2.注重典型培树。适时开展“扎根基层、建功立业优秀人才”评选活动,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在农村基层工作优秀的“三支一扶”大学生给予表彰奖励,对表现突出的典型个人进行培树,多层面大力宣传高校毕业生在扎根基层,服务农民的先进事迹,唱响到基层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就业导向,为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营造良好氛围。

  3.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培训力度。着力在扶贫工作、农业工作、现代农村建设等方面,通过电子政务及网上培训学习,放宽培训视觉,创造集中培训学习机会,全面提升“三支一扶”大学生的服务基层能力。使大学生在基层工作有方向,有抓手,能更好的适应基层,热爱基层,留在基层。

  四、相关建议

  1.增加计划指标。由于招募人数有限,服务单位覆盖面较小,所产生的“扎根基层、建功立业”的辐射影响作用较小,没有达到相应的社会效果。通过调研发现基层单位特别需要“三支一扶”这样的人才,目前“三支一扶”大学生人数较少,不能很好的满足基层单位的需求。我市在申报2016年征集岗位32个,省厅综合平衡考虑,审核指标时缩减到19个,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基层的积极性,也给市级对区县平衡造成了一定难度。(今年,我们打算在省厅部署前,提前征集计划,也恳请省厅给予指标的倾斜)。我们也建议省厅能够把特岗教师指标并入“三支一扶”支教计划,社会对于“三支一扶”考试反映不错,认为考试坚持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这样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2.突出扶贫为主。从全局看,从上到下,大力开展“脱贫攻坚”,扶贫工作摆在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日程,主流上扶贫工作排在首位。省厅去年也下发通知,要求“落实中央新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大扶贫岗位开发力度,努力满足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民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三支一扶”工作要统筹考虑其他基层服务项目实施情况,推动各项目在服务岗位覆盖上优势互补、各有侧重,形成服务基层工作合力。从实际效果上看,招录扶贫基层项目人员,能够引导和吸纳更多的大学生,起到积极引领作用。同时,也能较好的形成各项目优势互补的局面。

  3.向本地生倾斜。我们现在是面向全国招录“三支一扶”大学生,外地大学生占到了三分之一左右。基层普遍反映,虽然待遇上提高,组织上关心,政策上倾斜,也不足以做到“留得住”。面对基层工作的特殊性和困难程度,本地生更能适应农村环境,扎根基层。我们建议:一是拿出一定招录数量面向本地生源。国家人社部也提出了这个意见;二是比照特岗教师政策,对当地生在笔试环节采取加分政策,给予倾斜。同时,适当放宽对“使用设岗事业单位本年度空编进行公开招聘”的条件,只要两年内基层出现空余编制,预先使用。现在编制实名制管理,能够保障服务期满进行落编聘用。

  4.优化招录细节。一是确定专业指导目录。在岗位征集、报名环节由于没有明确专业指导目录,导致资格审核把关难度大,很多考生反复报名,也出现了很多基层需要的专业人才与实际招录专业不一致现象发生,建议使用事业单位招考专业指导目录(我市就有);二是网上报名系统能够体现报名人数。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有些岗位“呼堆”,有些岗位还吃不饱现象,资源不平衡,导致人才浪费,岗位浪费;三是科学开展调剂工作,最大限度降低岗位流失率。

  5.列支表彰经费。国家人社部就贯彻落实两办意见中提到“将基层工作高效毕业生纳入国家表彰奖励范围,对在基层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效毕业生加大表彰奖励力度”,为更好的开展“三支一扶”工作,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我们建议在就业专项资金中拿出适当一部分,用于列支表彰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