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胞弟封地 吉林西部埋藏千年前神秘历史

10.09.2016  10:35

新文化记者 蒋盛松 摄

乾安春捺钵遗址群里的金代火炕

城四家子辽金城址,工作人员正在修复文物

后少力古城遗址,有很多建筑构件本组图片 新文化记者 蒋盛松 摄

这是一个金代火炕的遗址。火炕为“U”字形,灶台和烟道清晰可见。对于当时东北的火炕,《三朝北盟会编》这样记载:“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

吉林 省是一个文物大省,文物藏品既丰富又具有地域特色,吉林文化之于中华文化也有源头性。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考古,同时提高文物保护的意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了“2016考古旅游文化年”系列活动。9月8日、9日,省内十余家媒体代表以及文史爱好者共同走进我省西部的辽、金、元历史文化线,参观了3个考古发掘现场。下面,让我们共同体验探索历史文化的乐趣。

乾安春捺钵遗址群:

900多土包 个个都有故事

乾安县赞字乡后鸣字村西北方向的花敖泡湖面东南岸,一片开阔的天然草甸子慢慢地向湖面延伸,草甸子上起起落落的900多个土包子不规则地排列着,下面似乎隐藏着什么秘密……

2009年的一天,当地一名放羊的羊倌向乾安文物管理部门汇报,草甸子上经常会出现陶器等东西,同时还有一些类似房屋地基的构造。文物管理部门工作人员马上到现场勘察,初步认定为金代春捺钵遗址群,2013年,这里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当年进行遗址发掘工作,现在发掘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

据了解,春捺钵遗址群由后鸣字区、地字区、腾字区、臧字区4个区组成,其中后鸣字区遗址是辽金春捺钵遗址群中保存最好的遗址。

后鸣字区遗址有900余座土包台遗迹,主体东西绵延3000米,宽1600米,总面积约4.7平方公里。在中区北部发现了一座四边有围墙的院落遗址,为一处祭祀院落,有瓦顶建筑址;中区中部的土包台边缘发现了金代的火炕遗迹;在西区还发现了铁匠炉遗迹……

“几乎每个土包都是一处遗址,想想就感觉很壮观,每个里面都隐藏着一段美丽、神秘的故事。”发掘人员兴奋地说,土包台是年复一年逐层堆积修建而成。目前调查和发掘收集到的有契丹篦纹陶片、绿釉划花瓷片、骨刀、镞形铁器等重要文物标本。

那么,什么是春捺钵呢?现场考古专家解释说,“捺钵”为契丹语,意为“行宫”,是流动的行政中心。契丹作为游牧民族,其迁徙不定、车马为家的游牧生活决定了辽代皇帝的巡狩制,即皇帝不常住京城,而是随季节气候和水草变化迁徙。

辽代自中期开始到我省松原、白城一带进行春捺钵。皇帝捺钵时,百官随行,边游猎捕鱼练兵,边议事处理政务。捺钵是辽国实际的权力中心,这个中心是移动的。辽代春捺钵时千里之内的女真、室韦的各个部落酋长要前来朝拜。引起女真阿骨打反辽的“头鱼宴”就发生在春捺钵活动中。金朝建立后,女真皇帝也效仿辽帝进行春捺钵。

“通过该遗址群的发掘和调查,可以丰富辽金考古的内容,也将改变传统史学对辽金两代春捺钵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考古专家说。

白城城四家子辽金城址:

千年古城还有保存完整城墙

城四家子城址位于白城市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古城村北部,为一处辽金时期州城遗址。1961年,该城址被吉林省政府确定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当地下雨道路泥泞,记者们没能进入现场,只能在附近的遗址考古工作室内了解这座古城的相关情况。

考古工作室内摆放着多个从遗址里发掘出来的珍贵文物,工作人员正在对损毁的文物进行修复。“小一点儿的陶瓷文物,一般要两天修复,大一点儿的需要七八天。每修复一个,都会带来惊喜,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工作人员说。

城四家子城址出土遗物以板瓦、筒瓦、兽面瓦当、鸱尾、兽头残块等屋顶建筑构件为主,同时出土大量陶瓷器残片。早期遗存中发现带有墨书文字的绿釉瓦,所见文字如“施主”、“兴教院”等字样,此外,还见有“大安八年”、“大安九年”等字样。大安为辽道宗耶律洪基的年号(公元1085年~1094年),处于辽代晚期,这对于判定该建筑始建年代具有重要价值。

城四家子城址平面大致呈西北—东南向长方形,形制较为规整,整边长为5000多米,每边长1000多米,东西南北各有一处带有瓮城的城门,城墙上分布多个高于城墙顶部的用于军事防御的马面,四角建有角楼。如今,东城墙保存最为完整,城址现存城门北、东、西各1座,角楼仅存东南角1处。整个城址地表均能见到大量碎砖碎瓦和陶瓷残片,偶可采拾到铜钱、铜人、印章、围棋子等文物。

“城四家子城址为辽代的 长春 州、金代的新泰州。2007年,白城市博物馆征集到了一块出自城四家子城址的金代文字刻砖,砖上的文字内容印证了一切。”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志刚说。

那么,以前的这座城池是干什么用的呢?据了解,辽代长春州建于辽代中晚期,以军事防卫为主要职能,自辽圣宗起至之后的多位辽代帝王曾多次来此处捺钵,还具有重要的政治职能。金取代辽后,这里被继续使用。金朝灭亡后,元朝先后在此设泰宁府、泰宁路;明朝初期在此设泰宁卫指挥司,是著名的兀良哈三卫之一。

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和地面遗迹分布分析,在辽金元及明初几百年间,这里一直是方圆数百里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直至明代兀良哈三卫大举南迁后,城四家子古城的政治、军事中心地位逐渐丧失,沿用了400年的宏伟建筑才就此退出历史的舞台。

后少力古城遗址:

成吉思汗胞弟曾在这里居住

9日上午,镇赉县博物馆馆长刘雪山站在后少力古城旁边,看着已经初具规模的发掘现场,脸上满是欣慰。

刘雪山已奋斗在考古一线30多年,已经记不清参加过多少次大型的发掘活动,“每一次我都比较兴奋,特别是发掘出文物的那一刻。”

他说,两个月前,他们进入后少力古城遗址,准备工作就绪后,于半个月前进行发掘。古城位于镇赉县沿江乡后少力村西北,为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调查发现并录入《镇赉县文物志》,是元代时期古城。

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周长700米。城外共发现面积大小不等的建筑址多处,在城址的周边还有墓葬区。历年在城址内外出土的文物有陶器、瓷器、铁器、钱币以及施釉建筑构件等,一些出土的瓦片和滴水上还印有龙形的图案,因此判断这里曾经居住的是元朝王族。

那么,城里居住的到底是哪位王侯呢?通过今年的考古调查和勘探,他们剥茧抽丝,初步确认是成吉思汗胞弟斡赤斤的家族。

调查除发现大量建筑构件外,还有元代“至元通宝”铜钱、宋代铜钱,金元时期钧窑、龙泉窑、越窑、定窑等窑口的瓷片,泥质灰陶片等。该城周边发现有墓葬(墓群)、窑址,可以认定该遗址功能比较完备。

据后少力古城遗址领队、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傅佳欣教授介绍,成吉思汗时期,斡赤斤家族的首领为斡赤斤,其后的首领为塔察儿,忽必烈时期是乃颜,乃颜之后为脱脱(仁宗朝被封为辽王),文宗朝开始为牙纳失里(袭辽王爵),直至元末。

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汗国之后,陆续将一部分草原领地、牧民分封给诸子、诸弟。成吉思汗初分封之时,胞弟斡赤斤的封地范围大致位于额尔古纳河左岸,海刺儿河上游,根河、得尔布尔河流域,西南至哈拉哈河,东接兴安岭。后来,随着蒙古的对外征伐,斡赤斤家族又进一步向大兴安岭以东地区扩张,其势力范围包括今天的松花江流域、嫩江及其支流洮儿河、绰儿河流域。

新文化记者 陆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