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学生把食堂美食拍成《舌尖上的吉大》(图)

18.12.2014  00:45

舌尖上的美食 吉大微电影首映

舌尖上的美食 吉大微电影首映

主要创作张天译同学讲述创作过程

吉和网12月17日报道 17日,纪录片《舌尖上的吉大·2》举行了首映式,片子中,食堂的后厨、排过长队的熟悉窗口、曾经趋之若鹜的特色美食画面渐次出现。

《舌尖上的吉大·2》从一个吉大本科二年级男孩与吉大食堂的故事开始娓娓讲述。拂晓,天还没亮,黎子阳晨跑、晨读结束后,开始去吉大新食堂勤工助学,这样子阳既可以领取勤工助学岗位的工资,还可以很好地锻炼自己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子阳“打工”的食堂是新食堂,全校23个食堂中最大的一个,可以同时容纳6000人就餐。子阳到达食堂之前,食堂的师傅已经忙碌了近3个小时。早晨七点一刻,子阳的工作基本完成。第一个故事讲完后,第二个故事是化学学院的大三学生羚菲带她的大一师妹们去食堂吃午饭,一顿地道的家乡菜吃下来,身边的家乡师姐和舌尖上的家乡味道,让小师妹们的心里暖意融融。

同样熟悉的味道,却有另一群人牵挂多年。镜头切换至第三个故事场景:企业家校友李宝林回忆说,他是1982年在吉大学习的,印象里最深的就是熘肉段、熘肝尖等,那时候肉菜非常少,如果第四节课老师稍有拖沓,肉菜可能就打不到了,尽管这样,但是课堂上大师们的讲授也被李宝林比喻成“珍贵”的熘肉段,是精神上的享受。

在吉大校园,食堂融汇了各地的美食,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大漠,在吉大校园里有时只是一个食堂的距离。每年吉大会派厨师去全国各地的高校食堂学习,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要把地方菜的味道植入吉大的味觉系统,让外出求学的孩子们体会到家的温馨,回味舌尖上的家乡味道。

酱香饼:南岭校区的招牌。推荐理由:将酱料涂在松软的面饼上,经过恰到好处的烘烤,酱的醇厚、鲜美发挥到极致,热腾腾的酱香饼酥脆、酱香浓郁。做饼的师傅们都是地道的山西人,与面食打了一辈子交道,酱料的熬制、火候的掌控,驾轻就熟。

拉面:和平校区的一大美食特色。推荐理由:醒面的时间、水的温度,每个细节都藏在师傅们看似简单的动作里。对于学生们来说,吃面不仅是味觉的享受,还在每天朦朦的早晨驱走早起的倦意。

麻辣香锅:南湖校区招牌菜。推荐理由:川菜讲究麻辣鲜香,麻辣香锅把川菜的精魂发挥得淋漓尽致,多种香料熬成的辣汁保持了食材的鲜嫩,辣而不燥。

新疆大盘鸡:朝阳校区响当当的招牌。推荐理由:大块的鸡肉,爽滑麻辣,土豆绵软,入口醇厚香浓。

辣味家乡鱼:是2007年毕业就选择创业的吉大校友徐作洲的拿手绝活儿。徐作洲开了5家连锁餐厅,在吉大有自己的档口。推荐理由:这道菜精选湖南泡椒,经大火烹调、小火收芡,原本鲜辣的火爆口感融到了浓郁的汤汁中。

清爆鸡花:新民校区的招牌。推荐理由:将切碎的鸡胸肉经过数次捶打成肉泥,口感柔嫩。

(陈杉 摄影 张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