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香常在静中生——解读徐峰的书艺人生

15.01.2016  15:02

徐峰中国画作品《香荷

  和徐峰接触是近几年的事情,他为人谦和笃实,不事张扬,脚踏实地,时有文章见诸报端。而后方知其也习练书法多年,且拜师苦修,临池不辍。

  据其《学书记》载:自将陋室命名为“微风楼”,又称“无忌斋”、“云水居”、“半壶居”。取半壶者,以之自嘲亦以之自省。自喻为壶,盛之以水,一壶不满半壶晃也,取壶之心胸阔大却忌满之义。10岁拜著名学者、书法家丛文俊为师,研习书法,以丛先生所书毛泽东诗词为字帖,与笔墨为伍,临习不止。转而执恩师信件得以拜见刘乃中先生,经吴玉珩先生引见又得拜见那致中先生,耳濡目染,感其风仪,闻其教诲,铭记在心。他喜欢说自己从艺之路尚在途中,实孜孜以求已悠悠30余年,于艺于道,他仍自谦“无所成就”,虽为诸名师弟子也鲜有人知。

  徐峰研习书法,始自丛师的隶书,筑下根基,进而浸淫《曹全》、《礼器》、《张迁》诸汉碑,楷书以颜柳欧赵立骨丰肉,行草则以二王为宗,用力黄董,旁及文祝。以先贤之法乳,浇筑我人生之精神,不以成喜,不以败悲,不计工拙,快意学书,人视其愚,自笑己痴,人恨其字无古,他自恨己字无今。

  和徐峰谈起对于书法艺术的看法,他早有自己成熟的思想。他提出了“书法二娱论”。一娱社会,此为书法之社会价值。学而能书,书为人所喜,书名为社会所承认,可喜可贺,进而可以娱乐社会大众,进入拍卖行换成白银若干,体现其经济价值,人书各得其所;二娱自己,书法之道号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有成教化、助人伦之功。用于自娱,是因为书法圣道,可大用亦可小用,大则成教化助人伦,功莫大焉,小则自娱养生,绰绰有余。

  这二论不能不说出语惊人。而二娱论之二是徐先生修习书法以来始终恪守的法则。在书法中,主要以寻求其中的文化享受和心灵慰藉为最大乐事。且看他的隶书斗方,“一切随缘但凭造化,微风内外任我逍遥”,可谓他书法状态的自况。此作布局散落,字体粗犷,看似全无古碑之风,却又含自家抒怀之境,无拘无束,古朴洒脱……

  古人云:人到无求品自高。而进入市场经济大潮中,书法作品自然也被卷入其中,也便标出各种价格。这本无可非议。然而,假如书法家在书法创作过程之中,先考虑每个字值何种价格,像出售商品一样,价格高了字就认真去写,反之就草率应付真就“掉了”自己的价。这样一来,书法艺术所应有的高雅和凝神静气之境,便难以形成,而书法作品中的道气也会荡然无存。正是由于如此,我赞赏徐先生这种比较超然的风度。

  自古以来,书法艺术便讲究人品和艺品的统一,精神和艺术的融合。当一个书法家由小我、大我乃至进入到无我之境的时候,其书法艺术才能达到非同寻常的品位。而这一定要从自我的修为做起。自娱养生则是修为的起步。由此足见,徐先生所走入的确实是一条历练悟道之路。正是这种修炼心性的趋向,能够使他的书法进入了“天趣偶成言外得,古香常在静中生”的超然的境界。或许,他不会成为大家,也难以获取更多经济效益,可他却会获得一种悠然自得的幸福感。而能够拥有这种幸福,对于他这种淡定自若的人是很自然的事情。这种淡定和从容,恰恰是我们现今社会所缺乏而更应追求的。

  尤值一提的是,我在徐峰书法中品味其“古香”时,意外地发现,他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的绘画,竟也香意渐浓,令我吃惊不小。《香荷》是他最近完成的作品。笔墨重彩铺陈的荷塘中的荷叶,干湿浓淡间看似率性,实则极有控制。那控制是基于深厚书法功底的修养——为的是彰显那盛开和未开的莲于静中绽放的“”……(刘永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