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辽市现代农业蓬勃发展

10.08.2015  11:19



  时值盛夏,驱车行驶在双辽市乡村平坦的公路上,放眼望去,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一抹抹浓郁的翠绿色映入眼帘,一股股现代农业的热浪扑面而来。


  近年来,双辽市委、市政府立足农业物种丰富、土壤类型多样的现状,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手段、效益为目标,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加快构建起具有本市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为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实现粮经并举,双辽市大力发展适应性农业、特色农业,形成了沿坨种花生、沿河种水稻、沿路种瓜菜的作物布局,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种植业产业带,并在长期抗旱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系列措施,成效明显,连续七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通过扎实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创建了多个粮油高产示范片,粮油作物单产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目前,全市共有近1.3万眼抗旱水源井,抗旱坐水种能力达到150万亩,节水灌溉能力达到90万亩。


  “高光效”新型栽培技术、免耕播种、玉米宽窄行种植、水稻“三推两早一达标”栽培模式、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科技到田率达95%以上,科技贡献率达56%。同时,不断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67万千瓦,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76%。


  全市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发展,规模化经营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14年底,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64万亩,专业大户达506户,家庭农场达241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1371个。


  该市在发展现代农业中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目前,全市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50余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家,农业产业化水平逐年提高。同时,标准化园区建设速度不断加快,省级标准棚膜经济示范园区7个,新建食用菌经济园区2个。


  随着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到位,农村面貌明显改观。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使全市农村经济总量、农民收入、农村基础设施、农民综合素质和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双辽农业的发展遵循全面、可持续、产业化发展的原则进行宏观调控,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坚持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充分整合资源,保障粮食安全,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这已经成为双辽市的共识。(四平日报 史俊颖 史铁臣 王发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