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轮驱动:学术与智库”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当前,各种智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要使学术机构更好地发挥智库功能,既需有针对性的现实研究,也需有深厚学术底蕴的基础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学术发展与智库建设的关系,发挥学术期刊在智库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015年9月20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智库创新平台主办、《社会科学》杂志社承办的“双轮驱动:学术与智库”研讨会在上海科学会堂思南楼召开。沪上有关学术期刊负责人与会并就“学术期刊与智库的关系”“学术研究与智库的关系”等议题发表看法。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于信汇教授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学术期刊在智库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学术期刊具有学术研究展示和“思想储备器”的双重作用;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智库创新平台首席专家、副院长何建华则代表论坛主办方认为,上海社科院在建设国家高端智库过程中面临三大转型,学术期刊在其中大有可为。
《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胡键主持会议,《解放日报》报社党委副书记周智强、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新闻报刊管理处副处长许强,以及来自上海各社科综合期刊的主编和上海社科院各研究所学术期刊的负责人共30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
附:观点摘要
智库建设无法离开学术研究
于信汇谈到,上海社科院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基本思路已经形成,体制机制改革的路径也基本明晰。新型智库建设需要方方面面的工作相互配合,相互支撑,这其中就包括学术期刊智库创新平台建设。而学术期刊智库创新平台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整合现有的学术资源,使其更好地为智库建设服务。智库是有思想的,其思想的源泉,一是来自生活,来自实践;二是来自学术探讨,来自思想的交锋。智库建设、智库产品的推出,实际上都无法脱离学术研究。只有扎实的学术研究,才能为决策咨询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各种学术期刊不仅是展示学术研究成果的平台,还是重要的“思想储备器”。一切学术创新成果最终是通过学术期刊现实地展示出来,并由学术期刊将其储备在历史中。因此,学术期刊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向历史学习的有效路径。在智库建设的过程中,学术期刊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何建华在主题发言中提出,上海社科院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国家高端智库,因此面临着三个方面的转型:一是从学术生产的个体化劳动向集约化生产转型,二是从学术生产的内部循环向对外合作转型;三是由单一的学术评价制度向多元复合的评价体系转型。学术研究的特点是学科性和专业性;智库的特点是生产思想产品,影响政府决策。智库建设与学术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学术可以用真学问支撑智库发展,智库的前瞻性可以引领学科发展。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过程中,学界任重道远,学术期刊大有可为。
对“智库热”的“冷思考”
《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汪涌豪表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必须强调学术本位,凸显独立性。《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执行主编何云峰对“双轮驱动”表达了忧患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学科和智库很难兼顾。《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总编姚申认为,学术研究要成为政策的理论来源、政策的评论者以及政策实施后的评估者,而非政策的阐释者。
《政治与法律》主编徐澜波分析了普遍存在的智库产品简单化的原因:一是智库产品的生产者对社会了解不够深入;二是应急性的决策咨询课题过多。《探索与争鸣》副主编叶祝弟结合苏联学从兴起到消亡的历史,建议警惕学术研究的泛智库化的倾向。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文军表示,评价智库产品要防止一刀切,以批示为标准将导致结果取向。
智库建设为期刊发展提供新契机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新闻报刊管理处副处长许强介绍了上海期刊的发展现状:21世纪以来,上海期刊在全国的影响力下降,但学术期刊仍处领先地位,不过也没之前那么突出,开始有下滑趋势。上海社科院乃至整个上海,在智库建设上有巨大的潜力,这也将为学术期刊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学术期刊如何进行智库建设?针对这一问题,《解放日报》党委副书记周智强认为,在初级阶段,学术期刊主要是发挥智库功能,而不是构建智库。《新华文摘》高级编审胡元梓表示,学术期刊要更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促进学术研究成果社会化。《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常务副总编曹泳鑫认为,报刊本身就是智库的第一平台;在“智库热”的大背景下,学界和报刊都应避免浮躁,因为只有扎实的学术研究才有底气。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教授高民政持不同观点:学术期刊应评价学术,不应过于追求智库功能。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 《社会科学》杂志社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