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华语青春片历程:青春有着一张怎样的脸

29.11.2015  11:18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匆匆那年

十三棵泡桐

蓝色大门

台湾青春片《我的少女时代》从朋友圈火到大银幕,票房已直逼2亿大关,这对这样一部小成本影片来说,已经相当可观,再加上它以没有大明星主演没有豪华场景的配置,却得到了良好的口碑,对于已经成为吐槽重镇的青春片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从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风靡亚洲,到赵薇执导《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简称《致青春》)夺下7亿内地票房,华语青春片似乎正在经历着一场狂欢,但是与票房的节节攀升不同,青春片的口碑却逐年下降,更多千人一面情节粗劣的青春片被观众所诟病。实际上华语青春片已经经历过浮浮沉沉的过程,从上世纪80年代的写实到2000年左右的浮夸,再到近几年的粉饰,《我的少女时代》的火热,则标志着青春片再度回归到写实风格。

青春片的历程

最初的最初上世纪80年代激情澎湃的写实青春

华语青春片真正形成一个“派别”,大约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从1981年的《沙鸥》和1983年的《青春万岁》起,华语电影有了“青春片”这一概念。在上世纪80年代,一大批青春片如《青春祭》、《女大学生宿舍》、《失踪的女中学生》等出现,基本都是由黄蜀芹、史蜀君这样的第四代导演拍摄完成,这些电影的故事情节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让观众一看就能了解那个时代年轻人的思维和想法,内容也比较包罗万象,比如《难忘的中学时光》讲的是一群高中三年级的学生略带幼稚地畅想自己的未来,《沙鸥》则讲了女排运动员的故事。甚至这批青春片的取材比现在的电影还大胆,比如《失踪的女中学生》,就是在探讨14岁女孩的早恋……上世纪80年代这批青春片最大的特色就是写实,电影的拍摄没有什么过度的粉饰,也谈不上唯美,演员方面基本也没有大明星的加盟,几乎所有人都是适龄演员,除了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外,就是反思在时代大潮中的人性诉求,带着专属于那个年代的华语文艺片的烙印。

骤然的崛起

2000年 残酷的青春物语

经历在国际名声大噪的辉煌的第五代导演之后,中国电影的第六代导演是在青春片中崛起的。2000年前后,一大批第六代导演都带着他们的青春片站到了华语电影的舞台上,贾樟柯的青春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青红》,张元的《北京杂种》,娄烨的《苏州河》、《危情少女》,吕乐的《十三棵泡桐》,庄宇新的《爱情的牙齿》……这一批青春片没有阳光和笑容,几乎是一首又一首的残酷物语,从少男少女略带纯真的生活里,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城乡、贫富和阶级上的差异,因此再度博得国际上关注的目光,为青春片带来又一个高峰。在这一阶段的青春片中,观众常常会看到的是悲伤、鲜血、暴力、烟酒、毒品、性……似乎在第六代导演心目中,华语青春片差不多等同于美国B级文艺片,他们的镜头中,青春就是人性本质上的冰冷,人际关系的疏离,还有大环境的阴冷。在第六代导演镜头下,每一部青春片中那些面孔,都比成年人还沧桑、残酷。

台湾青春力量

蓝色大门》开始 小清新是青春的重要表情

在第六代导演尽情书写大陆青春的残酷的同时,脱胎于琼瑶戏的台湾青春片在悄然崛起,并迅速风靡。2002年易智言执导了《蓝色大门》,打开了台湾青春片的盒子,整个华语电影圈突然发现,青春片原来也可以这么清新。这是一部结构精致,拍摄精巧的电影,并没有太深刻的内涵,却把原本只属于日本青春片的唯美化放大到极致,不求故事情节和台词动人,只求每一帧画面都带有鲜艳朦胧,像明信片一样美丽。从此,打造了青春片的另外一个华丽的分支———小清新。于是有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听说》、《艋舺》、《女朋友·男朋友》、《不能说的秘密》、《逆光飞翔》、《盛夏光年》、《单车上路》、《一页台北》……这些青春片基本上都脱胎于偶像剧,和同一时期大陆青春片比起来,这些小清新们虽然在表达方面略显苍白,但胜在浪漫唯美,故事情节基本上是纯爱+励志模式,再佐以美人和美景,而且台湾的小清新青春片喜欢起用一些非常年轻的新人担任男女主角,让这些电影几乎都是如诗如画,让人对自己的青春也起了幽思之情,屡在华语地区创造票房神话。

青春片2.0

大陆青春片从逆袭到俗套

2011年起,《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狂扫整个华语地区的同时,2013年,赵薇的导演处女作《致青春》上映,几乎成就大陆青春片的逆袭之旅,该片狂卷7亿票房,正式开启了青春片2.0时代。这些青春片基本上发生在大学期间,以成年后回忆青春为主线,讲的基本全是恋人与朋友之间的分分合合,它们共同的特色是恋爱的成功几率极低,堕胎的可能性极高,经常发生车祸、绝症等意外伤害,是成年人回望中的青春岁月,但是却引起了成年人们广泛的共鸣,于是《万物生长》、《我的早更女友》、《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小时代》系列、《左耳》、《栀子花开》……无论质量高低,每年票房排行榜前十名都会有大陆青春片的身影,台湾小清新青春片在大陆很难抵挡其影响力,纷纷落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陆青春片开始陷入俗套之中,所有的青春片一致充满了痛苦的恋情、未知的凶险、物质欲和莫名其妙的聚合,内容上也全部是偶像剧的衍生物,青春片最核心的内容比如时代的印记、成长的痕迹全部被抹杀,从剧情和拍摄手法上来讲,要么就是在重复《致青春》,要么就是在重复《小时代》的泡沫。

新青春片

写实风格的回归

实际上目前口碑良好的《我的少女时代》,在剧情和拍摄上都没有什么创新,它之所以获得了相当不错的口碑,不过是又回归了上世纪80年代的写实风格。其实这也是新青春片的一个方向,比如刚刚席卷票房的《夏洛特烦恼》,虽然是喜剧的外壳,但整部电影都比较写实,无论从人物的言行还是他们生活的环境,都没有太多的刻意和粉饰,虽然爱情仍然是主题,但并不是夸张的“出国、堕胎、跑不了”,而是变成略带傻气的清纯,而且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让观众轻易就看得出这是上世纪90年代的青春岁月。而这就是新华语青春片呈现出的一个新的方向,即回归到上世纪80年代青春片那种激情和写实的风格。

华语青春片的特色

青春有张残酷的脸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青春片导演都受到日本导演大岛渚《残酷青春物语》的强烈影响,无论是清新风格的台湾青春片,还是玛丽苏风格的大陆青春片,年轻人在青春片里都过不上“阳光灿烂的日子”。美国的青春片所表现的内容基本上充满了快乐、阳光、运动、傻气和性冲动,那种成年人看起来憨傻的行为,正是自己所经历过的青春岁月真正的表现。但是到了华语青春片里,却充满了惆怅、迷惘,少男少女们互相猜忌,互相伤害,日常的生活比成年人还复杂。《小时代》中四位闺蜜谈着交错复杂的恋情,还要抽空彼此算计;《万物生长》中面对三个女人的不负责任;《艋舺》整部电影就是一个残酷的青春物语。另外还有遭遇无数网友诟病的无休无止的堕胎和意外死亡。这种悲伤的气氛弥漫在华语青春片中,即便是用喜剧手法拍摄的,比如《不能说的秘密》,但仍然弥漫着伤感和惆怅的情怀。

青春有太过精致的脸

我的少女时代》的导演陈玉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不知道为什么大部分华语青春片都那么唯美浪漫,如诗如画,但我记忆里自己的青春,其实是一个笑话。”《我的少女时代》就是因为难能可贵的“笑话”而赢得了观众的心。实际上大部分华语青春片都太过于精致,这种精致和岩井俊二的青春片里的唯美不同,华语青春片的精致是过度修饰过的玛丽苏式的青春,这和大部分青春片都来自网络文学作品有关。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自己的高中、大学岁月占据极大比例的仍然是上课、学习,然后才是友情和暗恋,但在华语青春片中,尤其是近期国产青春片里,几乎没有任何电影有表现学习的剧情,甚至在很多青春片里连上课的部分都被淡化了。大部分青春片里的年轻面孔生活中只有恋爱,生命里的一切都围绕恋爱展开,甚至从台湾小清新青春片流行开始,成长都不再成为华语青春片的主题,那些少男少女们,一出现在镜头里就像已经二十多岁的成年人一样面对爱情和人生了。

青春有张模糊的脸

在全世界范围内,青春片都是一个重要的片种,无论水平优劣,它们各具特色,有些励志有些荒唐,有些阳光有些阴暗,有些讲述恋情有些讲述友情,甚至有《死亡诗社》这样的讲述师生情的经典,有的干脆就是一部性喜剧。但是到了华语青春片,则全部变成爱情片。华语青春片的面目极其模糊,同一时代的电影几乎千人一面,《苏州河》和《十七岁的单车》讲的本就是同样的内涵,《匆匆那年》和《同桌的你》还有《左耳》,除了演员阵容外几乎就像同一部电影,《单车上路》、《一页台北》原则上也没有什么区别,即便是《我的少女时代》,也可以被命名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男孩》。所以华语青春片常常让人感觉在互相抄袭,罕有突破。

新文化记者 殷维

2018年吉林省“5·18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活动在省博物院举办
  2018年吉林省“5·18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文化厅
省文化厅召开2018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
  5月16日,省文化厅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文化厅
省文化厅传达贯彻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进会精神
  5月14日,省文化厅召开基层党组织书记会议,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