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信用卡不匿名 消费数据可定位持卡人身份

03.02.2015  07:11

最新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匿名信用卡数据很容易被用来识别信用卡持有者的身份。这再次表明,匿名信息并不能真正保护我们的隐私。

 

所谓的匿名信息是指被隐去姓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或其他信息的个人数据。这些信息通常会被共享,以作为一些服务的基础。如谷歌的实时交通监测服务,可实时显示 50 多个国家主要道路的交通状况。

 

但是,这些所谓的“匿名信息”并不是真正的匿名。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社会科学家伊维斯-亚历山大·德蒙鸠斯伊(Yves-Alexandre de Montjoye)及其同事近日发现,匿名手机数据比指纹更容易识别个人身份。研究结果显示,他们只需从手机网络上随机抽取11项数据即可识别用户个人身份。而通过指纹则至少需要12个参考点。

 

为评估匿名信用卡数据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护个人隐私,德蒙鸠斯伊和麻省理工学院同事,以及丹麦奥尔胡斯大学(Aarhus University)科学家利用三个月的时间随机调查了来自经合组织(OCED)国家的110万用户,并把研究结果发布在1月30日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

 

研究人员发现,只要知道4笔信用卡交易所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就足以利用这些信息的匿名元数据识别出90%的信用卡持有者的真实身份。即使这些信息不够具体(例如,只知道在特定区域进行了交易,而不是具体到哪一家零售店。),科学家仍可以利用约6项其他数据对用户的身份进行再识别。增加一项交易数据,如价格信息,就能将准确率提高22%。另外,女性和高收入人群更容易识别,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消费模式。

 

德蒙鸠斯伊说:“虽然数据共享可用来提供极具价值的服务,但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应重新考虑匿名数据共享和隐私保护问题。”目前,德蒙鸠斯伊及其同事正在开发新策略OpenPDS和SafeAnswers来保护元数据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