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六旬退休医生 反哺当年下乡村镇卫生院

16.02.2015  11:56

平时刚过7点班车就到,今天稍晚了点儿,冷了吧!”2月13日6点45分,为了近距离感受韩延的工作,记者特意和她一起等候去卫生院的班车,看着记者冻得直蹦跶,她微笑着宽慰记者。

  韩延给小患者看病

 

  【开栏语】

 

  春节,意味着团圆与欢聚,意味着对生活和工作的盘点,为新的一年积攒新的力量。万象更新,一元复始。为进一步推动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制度化、常态化,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本报开设“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之新春走基层”专栏,进医院、住农家、上工厂、下工地……在浓浓年味的伴随下,本报记者将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群众生产、生活,走到普通百姓身边,看他们如何热热闹闹过大年,听他们发自肺腑的新年心愿,用心去感受不同岗位上的坚守,用笔记录城乡的可喜变化,用镜头捕捉普通百姓的普通生活,全面展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真实反映基层群众的心声与期盼。

 

  “平时刚过7点班车就到,今天稍晚了点儿,冷了吧!”2月13日6点45分,为了近距离感受韩延的工作,记者特意和她一起等候去卫生院的班车,看着记者冻得直蹦跶,她微笑着宽慰记者。

 

  韩延今年65岁,温柔和善,是一名儿科医生,退休前在市儿童医院任职,现在是船营区大绥河镇卫生院儿科唯一的医生。由于班车运行路线主要在船营区,而韩延家住在昌邑区通江街附近,她必须每天6点多从家出发,先坐10路车,再坐25路车到中东新生活,因为那附近有个班车停车点。

 

  “从儿童医院退休,没有别的地方聘您吗?何苦这样折腾?”记者道出了疑问。韩延就说了俩字:报恩。原来,韩延曾在船营区搜登站镇长桥子村下乡。当年知青要返城上学需要社员推荐,正是源于社员们对她的支持,她才能当上医生。

 

  “当初返城时我就下决心要回报乡亲们,但一直没机会。退休后,我是自由身了,就回来了。”韩延说,原来知青点的社员现在分别居住在不同的村镇,所以从2007年退休后,她先后到永吉县一拉溪镇卫生院和船营区下边的村卫生室等几个地方工作。2013年,她来到大绥河镇卫生院。这些年,虽说辛苦,但她认为这是她必须兑现的承诺。

 

  7点40分左右,班车到了目的地。大绥河镇卫生院要为辖区27982人提供公共社区卫生服务。“原来我们没有儿科专科医生,大多数小患者只能去市里。韩大夫肯来我们这,真是帮了大忙。”对于韩延,卫生院院长许淑杰心里满是感激。

 

  谈话间,韩延已经做好了出诊准备。她说,最近,90岁的老母亲生病住院了,头天晚上她还在医院护理。现在村里大部分人家吃两顿饭,所以患者可能会来得晚一些,正好能趁这段时间休息一下。谁知话刚说完,一名女士就带着一个小男孩走进了儿科门诊。这位女士着急地说:“孩子又拉又吐,大夫快帮看看。”“吐了几次、拉了几次?都吃了什么东西……”就这样,韩延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问诊、开药、叮嘱家长注意事项,小患者一个接一个,一上午来了20多个,她始终面带微笑,说话轻柔。

 

  直到10点40分,韩延终于闲下来一会儿。韩延说,不少小患者是消化系统的毛病,因为快过年了,孩子们的饮食不规律。这时,韩延的电话响了,听她的回复,似乎也是对方的孩子闹了什么小毛病。她给出了诊疗建议,挂断电话后说,是原来知青点的一名社员。

 

  “自从我来到这边后,电话就成了热线,有时凌晨1点多还有家长打电话。没办法,孩子一生病,一家人都着急。”韩延说,有些常生病的孩子,她就把家长的电话存在手机里,这样,家长打来电话,她就能想起孩子的情况。像这样的号码,她手机里存了30多个。

 

  看了看表,韩延说得去食堂吃午饭了,如果下午不忙,她还得和院里的几个年轻医生唠唠。许淑杰解释道,韩大夫现在还有个重要的任务——培养接班人。韩延说,要问她的新年愿望,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帮卫生院留下一个“不倒的儿科”。

 

  当天下午患者确实不多。但春节即至,卫生院搞了个急救培训,韩延只好调整自己的“工作计划”。下午1点多,她决定回市内照顾母亲。她说:“我们每人每个月休息6天,但儿科只有我自己,所以,没有特殊情况,一年365天我每天上午都出诊,6天休息日都是拼凑起来的。

 

  ●记者手记

 

  韩延的事儿是一次采访中偶然了解到的。这次采访,记者早就排上了日程,因为这其中有深深的尊敬。试想想,一名65岁的老人,一年365天,天天5点多起床,赶3趟车上班;患者多时门诊量一天要达30多人,哪怕是母亲生病住院,她也是夜间陪床后,早晨直接去上班。这份执著,记者无法用语言去总结。

 

  其实这么多年,支撑这份信念的早已不仅仅是报恩的初衷。

 

  韩延说过,她的父母都是医生,她的一个女儿也是医生。平时,自己去大绥河上班,只能将90岁的老母亲独自留在家中。韩延也有不舍,但母亲始终支持她,并体谅医生与患者这种特殊的牵挂。而通过这个医学世家的精神传承,通过这位老人的所作所为,也让记者对医生这份职业多了一份了解与尊敬。

 

  原标题:年逾六旬退休医生 反哺当年下乡村镇

 

  (首席记者 王欢/文  记者 凌西政/图 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