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让百姓拥有更多“获得感”
“切要害”“下猛药”“开组方”“固疗效”
在推进医改过程中,我市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建立医疗联合体为抓手,加快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图为二道区英俊镇卫星村卫生室医生上门为村民体检。 孙建一 摄
国家战略中的长春作为④本报记者 王菁菁
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启动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并把公立医院改革作为五项重点改革任务之一,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长春市作为第二批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首批国家级示范城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部署要求,拉开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的大幕。
“以药补医”机制如何破解?综合医改“落实和突破”进展如何?百姓享受到怎样的改革红利?经过几年努力,长春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切要害”“下猛药”“开组方”“固疗效”……一系列“组合拳”打出后,“以药补医”痼疾在长春全面“消融”,医改取得明显成效。
“以药补医”机制如何破解?
“拔筋剔骨”切断医患紧张“要害”之根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是深化医药体制改革的重头戏,旨在破除“以药补医”机制,降低百姓购药负担。
2013年10月10日,长春市中医院等首批5家单位正式启动市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新政推行后,5家医院的患者购药人次逐年上升。
51岁的罗朝亮被痛风困扰近25年,随着疾病的发展,其手足关节已经变形。“这种病治疗周期漫长,以前根本不敢住院,因为一住院就得花费几千元甚至上万元。”而如今,罗朝亮正安心地在市中医院住院进行康复治疗,他坦言,除了医护人员细心服务外,最根本的是医改好政策。
“现在报销比例高了,特别是药品零差率以后,药费省了一大半。”罗朝亮说。罗朝亮的妻子在一旁补充道:“他还有高血压,以前吃施慧达一盒就要40多元,现在到市里任何一家医院买这种药都能便宜一半。有了这样的好政策,像我爱人这样的慢性病患者真的省了不少钱!”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市共有公立医院51家,其中国家委属4家、省属12家、市(区)属20家,部队医院4家、企业医院2家、高校医院9家,承担了全市90%以上的诊疗任务。为突出长春的改革示范作用,省委省政府多次专题研究长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部署改革重点任务。市领导高位统筹,参与医改顶层设计,为改革指明方向和路径,确定了“分步、分批、分类”的公立医院改革思路,区级医院、市级医院先行试点,中省直公立医院及时跟进。
在深化改革过程中,为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我市以取消药品加成为突破口,以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惠及民生,同时也为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城市推进医改积累了有益经验。
“降药价”——所有城市公立医院全面取消15%的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初步扭转了公立医院的逐利行为;“调结构”——取消药品加成后,针对委属和央企医院、省属医院、市属医院分别采取“901”“811”“721”补偿方式,建立了科学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调价格”——调整医疗服务项目2880项,其中调增2026项,调减854项,并针对不同专科医院特点,采取“一院一策”的定价方式,差别定价96项;“保衔接”——及时调整医保报销政策,出台大病救治、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医疗救助等政策措施,基本做到患者总体自负费用不增加;“增投入”——改革以来,市、区两级财政累计投入20余亿元,有力保障了公立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截至2017年2月,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以药补医”制度在我市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药品零差率”销售新政被患者“热宠”。
综合医改“落实和突破”进展如何?
“对症下药”让改革深水区“良方见效”
公立医院改革迈入深水区,如何确保医改成果可持续?我市在分析各级医疗机构现状后,通过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巩固完善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机制、探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稳妥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建立有效的控费管理机制等一套体制机制“组合拳”,让新一轮医改“把脉问诊”“精准开方”“对症下药”的“治病思路”愈发清晰。
在市传染病医院,一位患者从药房购买了糖尿病患者常用的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细心的他做了这样的比较:实行“药品零差率”政策前后的价格分别为66.5元和56.52元,“这对于长期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来说,省了不少钱!”
该院药剂科工作人员介绍说,如果患者是市医保,除享受“药品零差率”政策外,还可通过市医保“门诊统筹”报销50%,最终购药价格为28.26元。目前,仅在市传染病医院,纳入“门诊统筹”的药品就达44种,这些药品都是国家基本药品目录中的百姓常用药。此外,患者在院内购买中草药颗粒,也可享受降价25%的优惠。
“以前是小病大病都往大医院跑,现在是小病到社区,大病到医院。”绿园区医院副院长宋海龙发出这样的感慨。绿园区医院和普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实施“药品零差率”后,作为基层医疗机构,患者量逐年大幅上升。
2010年6月1日,该院在全市率先实行了全部药品零差价销售。基本药物制度的确立,极大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改革成果明显:药品价格大幅下降,百姓就医成本明显降低;门诊、住院病人明显增加,医院各项业务指标大幅增长;2010年6月至2017年年末,该院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共让利于百姓9000余万元,群众反响良好。
此后,我市密集出台一系列低自负惠民政策,让百姓“看得起病”。
2009年市医保门诊慢病服务工作,仅绿园区医院就承担医保(门诊)慢性病患者8000余人次,慢性病患者个人只需承担日常用药费用的40%至45%;2012年医保住院患者“起付线治疗”政策,职工医保住院患者完成全程住院治疗个人定额承担700元,城镇居民承担1000元……各类住院统筹制度的实施,极大缓解了百姓住院治疗的经济负担。
改革之初,在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门诊报销后单处方仅为20多元,区级医院机构门诊为60多元,部分试点的村卫生机构门诊不高于10元。近年来,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和政府对医院的补偿制度,医生服务患者热情不减,医改新政让医院和患者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良性循环。
百姓享受怎样的改革红利?
多措并举保障改革“温补固元”高效持久
回顾改革历程,虽然困难重重,但是成效显著,百姓的“获得感”逐步增强。
第三方统计数据表明:全市51家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每年让利患者达1.3亿元。通过监测,委属、省属医院门诊患者次均费用首次出现下降,出院患者例均费用涨幅明显低于改革前,费用过快增长趋势得到有效遏制。2017年,51家医院出院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下降约2%。
改革后,委属、省属医院门诊患者较上年同期增长4.3%,其中委属医院门诊量上升3.7%,出院患者下降0.61%,常见病、多发病向大医院聚集的问题得到缓解。市属医院门诊患者较上年同期增长6.75%,出院患者量较上年同期上升8.4%,区属医院门诊量逐年大幅上升。
通过监测,委属、省属医院价格调整的补偿比均超过88%,基本实现补偿预期,加之财政补偿部分到位及时,改革效果得到医院普遍认同。改革政策对医院收入结构的优化作用已经显现,委属、省属医院药占比从41.04%降至33%以下,市属医院降至39%以下,医疗服务收入上升幅度首次超过药品、医用耗材收入增幅,医院收入结构日趋合理,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
“以药补医”机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改革永远在路上。
——加强联动,不打折扣地落实“三医”联动、区域联动、上下联动和内外联动,并与药品价格改革、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药品招标采购、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分级诊疗机制、服务体系规划等多项政策措施有效衔接,形成改革合力,统筹推进综合改革。
——突出重点,进一步降低药品、耗材等费用,以医保限价支付为主要手段,采取集中议价、执行全国最低价等方式,进行药品带量采购,降低药品采购成本,腾出空间后,同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和薪酬制度改革。
——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成立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明晰政府举办责任,落实医院经营管理自主权,完成公立医院章程制定。
——加大投入,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公益性质和主体作用,建立健全各级财政长效投入机制,及时化解和偿还符合条件的公立医院长期债务,增强补偿机制的可持续性,保障公立医院健康发展。
——加强监测,建立动态监测和评估机制,对改革实施情况进行实时监测,跟踪改革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