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2017年区域联合增雨作业第一枪——东北区域人影中心“4.16”区域联合增雨作业纪实

21.04.2017  19:50
  进入4月,吉林大地春风劲吹,4月1日至16日,吉林省连续十六天发布森林火险黄色预警信号,期间发布7次大风蓝色预警,大家都盼着一场春雨。

  同样的期盼在东北各地蔓延。入春以来,东北地区气温明显偏高,降水偏少,各地第一场透雨出现时间普遍稍晚,部门地区发生危险性干旱的可能性较大,抗旱和森林防火形势十分严峻。

    4月12日,中央气象台和东北区域人影中心预测,16日起将有一场较强降水过程影响我国东北地区。针对这一情况,东北区域人影中心及各省、自治区气象部门积极应对,全力做好人工增雨工作的各项准备工作,力争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以缓解各地旱情和降低森林火险等级,为春耕春播和森林防火提供气象条件保障。

  4月13日,中国气象局人影中心主任李集明在东北区域人影中心主任王晓辉的陪同下,抵达长春,现场视察和部署此次人工增雨工作的准备情况,要求东北区域人影中心履行好区域人影中心管理职能,发挥好区域飞机跨区域飞行作业优势,加强联动协作,打好2017年区域联合增雨作业“第一仗”。

  对于东北区域人影中心来说,此次人工增雨作业不仅是缓解东北旱情的有利契机,更是“东北人影工程”建成以来的第一次“大考”。作为全国第一个区域人影中心,必须在区域联动和发挥作业效益上,对即将启动的其他区域人影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4月13日开始,东北区域人影中心多次组织三省一区的联合会商,根据天气系统的发展对作业条件进行综合研判,最终确定从天气系统上游开始,追踪降水云团开展多飞机、多层次的增雨作业方案。与此同时,东北区域内的9架增雨作业飞机在加格达奇、赤峰、通辽、白城、长春、沈阳等地迅速进场候命。

  4月15日星期天,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作业科的刘岩跟他的三名同事早早就赶往长春龙嘉机场。从东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中心组建以来,刘岩和他的同事们便成了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中心的一员。对于这些“追云逐雨”的人来说,在飞机上过周末已是家常便饭。今天他们的任务是跟随高性能人影飞机“新舟60”一起转场至加格达奇,为大兴安岭林区播撒甘霖,降低森林火险等级。由于涉及多个地区的空管部门,飞机的转场工作并不顺利,原定早上8点的起飞计划向后推迟了近3个小时,在吉林和黑龙江省气象及军民航空管部门的多方努力下,最终完成了空域申请,飞机离开跑道,向大兴安岭林区上空飞去。

  由于飞机飞行时长和降水系统等因素的限制,单靠一张“天网”要想完成对干旱区域的全覆盖是远远不够的,地面增雨作业也是不可或缺的重头戏。

  地处吉林东部的集安市,3月下旬开始连续29日无降水,产生了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长连续无降水记录。再加上温度高、风力大、土壤墒情明显下降,给春耕春播工作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为了有效缓解旱情,4月17日开始当地气象部门在区域人影指挥中心的统一部署下,抓住有利降水天气过程,利用人工增雨火箭及四个焰炉作业点开展了人工增雨作业,共发射增雨火箭12枚,增雨焰条36根,增雨效果显著。全市区域站降水量均达到10毫米以上, 7个区域站降水量达到40毫米以上,对缓解旱情、保障春耕及春季森林防火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4月18日14点20分,随着最后一架次的“新舟60”在长春龙嘉机场缓缓落地,“4.16区域联合增雨作业”圆满结束。据东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作业指挥中心统计,4月16日-18日过程中,东北区域增雨飞机共飞行17架次,其中飞机转场2架次,飞行时间41小时15分,总增雨量5.44亿立方米,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事实证明,如今的东北区域人影能力建设已是渐入佳境,通过东北人影工程的建设,东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指挥能力和技术研发应用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基本建成的人影现代化业务体系,如同一张施云布雨的巨网,守护着祖国东北大地的农业、经济发展和人民百姓的福祉安康。(刘明奇 王灵玲 王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