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迎“大考”教育部专家巡检16区县义务教育改革

30.04.2015  17:19

  2011年3月,教育部与北京市政府签订了一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备忘录。在这份备忘录中,北京市不仅承诺到2015年明显缓解义务教育择校现象,而且首度将义务教育均衡指标纳入到北京各区县政府主要负责人政绩考核。

  2015年4月28日、29日两天,北京市16区县迎来了教育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全国各省市教育厅厅长齐聚京城,在各区县巡检参观部分中小学,检验北京市近年来中小学发展情况能否真正令百姓满意。

  今年小学全划片就近入学

  昨日,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透露,2015年,本市将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要求,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

  而为了缓解义务教育阶段入学难、择校热的问题,  2013年暑期起,北京市教委着手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制度的改革,并在2014年正式推出。

  “本市首次正式使用统一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他说,这一记录学生入学途径和方式并纳入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就为每个学生标定属性,每个孩子按照政策就近该去哪所学校,一目了然。其中,不正常的流动如何产生、从哪个环节产生,都能够进行监控,有据可查。在严格落实登记的背景下,2014年,本市小学就近入学比例达92.26%,初中比例达77.64%。

  市教委主任线联平表示,“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义务教育最终都要归结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也认为,“这两年,北京市义务教育入学政策的力度比较大,‘钱权交易’的择校现象越来越少,这从制度层面给予了教育公平保障。

  生均经费支出去年创新高

  据2014年的初步统计,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量达950亿元,其中区县级财政经费618亿元,市级财政经费332亿元。在市本级的财政支出中,拿出45%——相当于150亿元,主要支持区县义务教育发展。

  将市本级与区县级经费进行捆绑式投入的措施,在改革最初进行学校硬件建设,特别是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校园环境整治等方面,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14年,北京小学生均经费支出2.3万元,初中生均经费支出3.6万元,再创历史最高水平。如此投入,得以保证每所学校都能达到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的主要项目。

  区县落点

  东城:

  盟贯带被全国督导组关注

  东城区通过“学区制”综合改革,学区内以龙头校为中心,若干成员校通过“盟、贯、带”等方式,已成立1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构建4个优质教育资源带、33对学校联盟,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东城的一些做法,可以在全国一些情况类似的区域推广。”前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级验收组督导专家一走进北京市171中学时便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密云:

  县城孩子可名校“留学

  2012年是北京市城乡一体化学校三年计划首年实施,北方交大附中密云学校成为首批城乡一体化学校,学校与交大附中同为一个法人,共同管理。今年该校八名学生赴交大附中本部学习。

  海淀:

  教育经费向薄弱校倾斜

  海淀区优先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需资金,每年将新增教育经费的50%以上用于义务教育,并向农村、城区薄弱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倾斜。

  海淀区代区长于军介绍,目前该区已新改扩建20所学校,新增2.5万余个学位,缓解相对不均衡。其中,北部地区筑巢引凤,新建9所中小学,引进名校承办,每镇有一所知名中学和小学;在城乡结合部,委托名校承办新建小区配套和基础薄弱学校,缓解优质资源不足矛盾;城区则通过征地等,扩大优质校办学空间。“基本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区域全覆盖。

  西城:

  100%免试就近入学

  2014年,西城区教育集团发展到17个,优质均衡发展的态势逐渐形成。西城区副区长陈宁言及入学机会的公平时说道,“西城区通过‘政策公平、程序公正、过程公开’的‘阳光’招生,实现了小学100%免试就近入学。小升初计算机派位入学比例逐年增加,2014年达到92%。

  朝阳:

  名校办分校成主流

  自2010年以来,朝阳区新接收开办配套学校32所,共计新增学位33480个。实现了优质资源在43个街乡的全覆盖,有效满足了百姓对优质资源的需求。    北京晨报记者  李佳

(责任编辑:贾晓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