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华大学实施“青马工程”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07.06.2015  18:48

室外课堂

学员讨论

  为社会培养人才是学校的责任。北华大学探索出了一条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结合、科学发展与特色鲜明相融合的育人模式——“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简称“青马工程”),  为社会培养具有坚定信念的马克思主义优秀人才,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自觉和自信。目前,学校共有大学生自学组织31个,其中,2007年成立的“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已经成为组织实施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阵地。

  勇于尝试  培养精英

  作为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北华大学十分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于2007年启动实施了“青马工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成立了由分管校领导任组长的工程实施领导小组,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采取有效措施,深入推进“青马工程”的实施。

  2015年5月,北华大学开设了首届“青马工程”精英学子研修班,研修班采取研究生式教学、小班额授课、学分制考核的方式,从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会员中优中取优确定了以大二、大三为主体的25名首批学员进行重点培养,他们分别来自学校的25个学院,培训历时8周,共计32学时。研修班学员刘鹏同学说:“通过这个学习,我觉得阅读原著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是经过教授逐字、逐段、逐章地解读,我们得到了很大的收获。最重要的是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了理想信念,对以后成才有极大的帮助。”来自护理学院护理专业的苗琦同学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后,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用唯物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研修班主讲人黄湛教授表示:“学习马克思主义,是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观点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论思辨能力,这个课程所提出的要求是其他课程代替不了的。首届研修班既是创举也是尝试,在力求使学员们弄懂弄通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打破传统  注重实践

  学校把“青马工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相结合,打破了书本、课堂、教师“三中心”的教学格局,着眼于大学生的个性创造和基本素质提高,使课堂教学由务虚走向务实,由外部灌输转向内在自省,由封闭型转为开放型。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和吉林市罕见洪涝灾害发生后,学校先后组织多支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和青年突击队,参与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在校大学生纷纷捐款捐物,表达自己的爱心;心理学专业的师生组成了心理服务团队,在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开展心理援助服务。学校在“青马工程”实施过程中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空间,结合“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定了4学分的创新学分,着力打造和培育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注重活动过程中育人功能的发挥,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2007年以来,学生在各类主要竞赛中,共获得省部级奖项321项,其中共获得国际级奖项10项,综合成绩居省属高校之首。

  开展志愿服务  打造学校品牌

  学校实施“青马工程”以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规模日益扩大,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学校的品牌与特色。先后组织3800多名自学组织学生骨干参加义务家教志愿活动,授课达17万小时;常年坚持气候观测,填补了吉林市无城市小气候气象观测记录的空白;在吉林市世纪广场开展市民英语普及实践活动,参与市民达3万余人,使大学生自学组织成员在实践锻炼中学知识、长才干、做贡献,展示出学校大学生自学组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的丰硕成果。

  北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詹丽萍表示:“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一项长期系统工程,是为国家输送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一项持续性基础工程,学校将不断实践,勇于创新,发挥“青马工程”育人功效,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和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为学校内涵式发展、吉林新一轮振兴和国家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中国吉林网记者刘怡彤】

(责任编辑:李咏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