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积农村新动能——吉林省休闲农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14.12.2017  15:17

  近年来,在市场带动、政策推动、项目驱动下,吉林省的休闲农业迅猛发展,整个产业呈现出“发展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良好态势,推动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了城乡居民的需求、提高了农民收入,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发展规模不断壮大

  几年来,顺应城乡居民休闲消费快速增长的需求,吉林省在立足农业资源的基础上,拓展了农业的观光旅游和文化传承等功能,通过加强规范行业管理、加强公共服务、培育知名品牌等工作,有力地推动了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2017年预计全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3700户,其中休闲农业观光园2800个,农家乐900户,直接安置农民就业13万人次,带动农户就业7.5万户以上,年接待游客近3500万人次,全年销售收入8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6%以上,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

  发展方式逐步转变

  吉林省制定了休闲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布局,休闲农业现已成为农业旅游文化“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 、农村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一是区域结构鲜明化。在长春、吉林市等大城市周边,形成了一批以长春国信温泉、吉林市神农庄园为代表的离尘不离城,以休闲、体验、度假为主题的休闲农业产业集聚区;在西部农牧交错带,中部农业主产区和东部长白山区分别形成了以满、蒙传统文化为底蕴,以现代农业为主题和以朝鲜族风情为依托的结构鲜明、风格各异的布局体系;二是功能结构多元化。各地以休闲度假和农事体验为核心,初步形成了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文化娱乐、教育展示、生态环保、农产品加工销售于一体,功能齐全的休闲农业产品体系。三是载体结构特色化。依据资源优势,以打造“星级品味儿、农家风味儿、田园农味儿、乡间野味儿和民俗趣味儿”的特色发展理念为指导,统筹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和民俗村等载体类型,许多地区实现了“一镇一品、一村一韵、一屯一景、一处一情,点状布局、错位发展、特色彰显”的休闲农业发展格局。

  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示范品牌的带动,各地在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接待能力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得到了大幅提升。截至目前,全省被国家认定为示范县13个、示范点16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20个、三星级以上示范企业35个,示范引领着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吉林省的休闲农业已成为了政策、人力、智力、财力集聚的热点,大量的城市资本注入到休闲农业,大量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等人员回到自己土地上成为创业者,领办、创办农家乐、休闲农庄、田园综合体,休闲农业正在成为吉林省“雁归经济”的主阵地。

  发展氛围越来越好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都把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加以组织推进,省委、省政府在每年的一号文件里都加以明确安排部署;二是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发展,省政府稳步实施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为进一步落实土地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快推进休闲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同时,通过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和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等措施,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休闲农业建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为休闲农业建设用地规模化发展,提供了保障。三是为了巩固农、财两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中休闲农业的设施建设,专门设立了省级休闲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撬动对休闲农业设施的投入。

  融合发展明显增强

  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将农业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休闲农业聚集区成为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先进农业设施和展示农业成果的重要平台,成为工商资本流入农业农村的洼地,有效地拉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蓄积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吉林市依托独特的优势资源,通过“村企合一”、“村企联运”等方式,把企业资金优势和村委会组织优势结合一起,由过去单一的种养业,发展出集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温泉养生、休闲采摘、餐饮娱乐等多项产业于一体的产业模式,相继建成一批以昌邑区孤店子镇大荒地村、龙潭区缸窑镇哈什蚂村、舒兰市平安镇两方村等为代表的休闲魅力乡村,打造成为休闲、农产品加工销售流通、电子商务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产业聚集乡村,文旅融合乡村,推进了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