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三大体系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访吉林省农委主任李国强

10.12.2015  10:46

      “省委十届六次全会通过的《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十三五’期间全省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近日,就如何贯彻落实好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省农委主任李国强接受媒体采访,细数吉林“三农”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李国强介绍,“十二五”期间,我省围绕突出现代农业建设、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等重点任务,不断夯实粮食生产体系,完善产业体系、搞活经营体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吉林振兴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5年来,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升,园艺特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缓中趋稳,农村民生继续改善,农村各项改革重点任务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十三五”期间全省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定位是:按照“粮食主产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综合实验区”的总体定位,打造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示范区、粮食主产省结构优化绿色发展示范区、现代农业建设改革创新实验区。

      如何在“十二五”较好的基础上跃上发展新台阶,实现新目标?李国强说:“《建议》中明确指出,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围绕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发展规模效益型和生态友好型现代化大农业,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是主要抓手。李国强说,我省将认真落实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要求,使我省农业产业结构更合理、生产方式更科学、发展更具活力,从而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绿色的具有吉林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统筹保障粮食安全与转方式调结构,加快形成粮经饲兼顾、农牧特加结合、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李国强说,围绕全省东中西三大板块战略布局,在巩固粮食生产核心区地位的基础上,更加突出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到2020年,全省粮食总产量稳定在700亿斤以上。

      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础上,我省还将加快构建“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发展壮大园艺特产业,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种业的建设。

      “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新增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率达9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农村信息服务站覆盖全省60%以上行政村……”李国强用一系列数字阐述了我省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目标。他说,“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夯实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通过调整优化农业机械装备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机服务组织,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提升全省农业机械化装备能力和作业水平。我省还将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探索建立差别农村金融监管制度,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难点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李国强说,“破解这一难题,就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十三五”期间,我省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推进“三权并行分置”试点和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到2020年,基本完成县乡两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设任务,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重达到40%以上。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通过推进资本、技术、资源、劳动力等要素优化配置,促进全省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休闲、科教以及其他服务业的融合,加快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互促互动、协同发展。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今后5年,我省将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新农村和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全面贯彻落实好《建议》中的各项工作任务,既感到重任在肩,同时又信心满满。”展望“十三五”,李国强说,到2020年,长春市和其它9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及市(州)城市周边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25年,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