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农业生产体系让竞争力“强劲”起来

18.03.2015  00:04

——改变拼农资投入、拼土地规模、拼资源消耗的“粗放”之路,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创新驱动,提升农业科技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强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技术装备建设,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改进和创新粮食收储方式,深入保护治理黑土地,推广绿色清洁种养,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榆树市五棵树镇,全省规模最大的农业科技示范园里,不同地块因为种植着不同农作物而变得高低错落。示范区里集中展示了农业新品种、种植新技术和田间管理的新措施。

虽然粮食产量一直稳步增加,但我们的种植方式一直是单一作物单一品种长年连作,土壤中病源菌加速积累,单一养分快速消耗,有益生物迅速减少,导致玉米大斑病、玉米螟、水稻稻瘟病和一些突发性病虫害频发高发。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科技。”榆树市农业局副局长邵建廷说。

在乡间采访,可以随处领略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我们已经形成了卫星定位、整地、播种、除草、收获、脱粒、运输一体化的运作模式。”在榆树市弓棚镇最大的农机合作社——喜迎春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办公室里,年轻的合作社理事长蒋恩凯向记者介绍,目前,合作社托管土地1000多公顷,现代农业科技贯穿于玉米从种到收的各个环节。育种时,用等离子技术对种子进行处理,提高种子发芽率;春季深翻时,用大型深松机进行保护性耕作,40厘米的深度涵养了水源;播种时,实施精量点播,节约种子、保证株数;施肥时,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及时施底肥、追肥和叶面肥,及时补充营养;田间管理环节,对病虫害统防统治;收获时,适时晚收,采用先进的大型联合收割机,秸秆科学还田。

更大的手笔,见诸于吉林市孤店子镇大荒地村。走进东福米业的数据监控大厅,LED大屏幕上显示的是育苗基地和种植田,可看到从苗期温室育秧到田间的水稻长势情况。还可以通过无线传感器,实时采集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参数,方便企业远程监控生产过程。

东福米业总经理刘延峰介绍,大荒地村将流转而来的2000公顷水稻田建设成为水稻种植基地,企业依照农业信息化要求种植和管理,建立信息智能化管理系统、农业生产物联控制系统和有机农产品安全溯源系统。通过农业物联网技术,实时收集农田的温度、湿度、风力、大气和降雨量等数据信息,监控农作物灌溉情况,监测土壤和空气状况的变化。拿到监控数据后,企业再根据科学指标和用户需求,随时进行处理。

水稻种植基地实现了物联控制和智能管理。”刘延峰对企业的信息化发展信心十足。他说:“农业信息化就像一列高铁,农企想走得快、走得远、走得稳,就一定得想办法搭乘它。

过去吉林粮食连年增产高产,走的都是外延式增长之路。在粮食增产的背后,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长此以往,农业发展难以为继。

不转方式不行!

近年来我省不断强化科技支撑,通过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手机服务、保护性耕作、智能水稻催芽育秧、玉米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航化作业等增产增效技术,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金量正在快速提升!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2014年,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7.9%,完成机械耕地面积7470万亩,机械播种面积7507万亩,机械收获面积4365万亩。

理念“绿色”、基础坚实、装备先进、科技发达,这样一个正在加速构建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必将把吉林农业推向一个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