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东辽县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脉会诊”

27.02.2017  16:13

      当前,农村正处于一个大的变革期,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村发展的需要。新时期、新形势下,引导农民转变观念,顺应市场调整产业结构,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要求,也成为各级党委政府要完成的一项重要民生实事。让我们来看看东辽县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如何起的调调、做的文章?

      调结构转的是观念,调的是“农心”,打的是增效牌。东辽县在“源头”上下功夫,针对在农民身上普遍存在的市场信息不灵、国家政策了解不足、自身经营管理素质不强等“软肋”,从去年12月上旬开始有计划地开办农业技术与产业结构调整培训班,加强农民对有机肥、良种的使用,推广全程机械化等新技术。开通“12316新农村热线”“12582农信通短信平台”,发挥农业专家、技术人员的专业作用,帮农民算好“经济账”,指导农民根据土地类型制定种植计划,提倡农户“不要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采取有互补性的多样化种植方式,实现风险分担,帮农民建立“防火墙”。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能一“”了之,要为调整后的农产品找“出路”。东辽县通过开展农特产业产销对接会,引导农民主动对接销售市场,推行订单农业,给农民吃上“放心丸”。据了解,目前已经完成吉粮集团谷子订单5000亩,景辉农场订单种植绿皮豆合同12000亩,鑫宏利食品原料基地建设200亩,中农公司谷子回收合同1000亩。北京翠京园辽河源镇土壤改良2万亩,对改良后的耕地内种植农作物全部回收。

      特色农业既是传统产业与现代农业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东辽县依托高产创建示范县,充分激活要素,积极发展优质粮食、精品畜牧、精深加工等特色产业,突出“绿色发展”“龙头带动”“地域特色”,打造农产品特色县。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结构调整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和农业产业化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东辽县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建立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推动土地经营方式由家庭经营向合作社经营、公司经营转变,生产方式由粗放化向精细化、信息化转变,做到了“集散结合”“抓大不放小”,充分激活主体。

      园区建设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有较强支撑能力的农业主导产业的重要抓手。东辽县在金州生态农业开发区重点推进公司与合作社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稳定机制,完成接待中心、物流园及四季采摘园建设。在安恕循环产业经济区加快推进卵磷脂、蛋鸡标准化养殖、下架鸡屠宰等项目,将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在中德东辽河源头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突出三产融合,推进高标准水田,现代农业机械化综合广场,万亩优质稻米、果榛、有机杂粮基地建设。在泉太肉鸡全产业链生产加工区加快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形成饲料加工、种鸡孵化、放养回收、屠宰深加工全链条型经济。在云顶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区重点支持养殖大户、合作社、加工企业,深入推进秸秆板材、膨化饲料、生物质燃料、可降解用具等项目,推动农业发展形成循环产业、生态产业、绿色产业、特色产业、传统产业的现代农业新格局。

      农业调结构的过程既是整合县域资源、拓展链条,着力打好农业产业融合牌的过程,也是夯实基础、强化管理,着力打好城乡协调发展牌的过程。东辽县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利用农村充足劳动力资源吸引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农村转移,让农民“出家门、进厂门”。在城乡协调发展上加快发展特色乡(镇),大力引进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成几个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三产深度融合的新型小城镇;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引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绿色发展;加快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着力优化投入结构、创新使用方式,切实加强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科学布局、因地制宜、抢先抓早,东辽县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迈出的步伐坚实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