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农业插上“信息化翅膀” ——农博会记者观察之二
在农博园2号展厅内,来自安徽郎坤集团的展台吸引了众多游客围观。在用手机对着一株植物拍照后,一名工作人员向观众解说:“这个叫做图像测氮技术,可以在智能手机和Web端使用。我现在将刚才拍的照片上传到系统中,系统就会计算照片中植物氮素含量,就能判断这株植物是否缺氮。”
“真是难以想象!”观众纷纷称奇。在今年农博会新设立的农业信息化展区,这样的场景到处可见。
植物本体感知技术、大规模分布式数据采集技术、农业固定翼无人机遥感技术、农业云技术……各类农业信息化尖端技术让人大开眼界。一位参观者对记者说:“不来农博会看看,真不知道农业技术都发展到这样先进的地步了。”
农博会展览部相关负责人徐伟宁告诉记者:“农业信息化技术,无论从国家政策上来讲,还是从提高农业生产力来讲,都是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从国际上来看,这也是一种方向。”
展会上这些先进的农业信息化技术大多来自外省企业,作为农业大省的吉林省在这一领域发展得怎样呢?
吉林农业大学的农业信息化专家陈桂芬教授介绍,吉林省的农业信息化水平在全国属于前列,包括使用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统称)对土壤、水分等环境信息实时监控,按照网格采样对土地实施变量施肥,科学合理地进行田间管理,使土地收益最大化。在时下热点物联网方面,也实现了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对接,农民在手机上就可以实时监控自家土地的环境情况。
那么农业信息化的应用情况如何呢?随机采访一些观展农民,记者发现很多人对农业信息化所知甚少。来自永吉县万昌镇的安志平告诉记者:“听介绍觉得这些技术挺好的,也很感兴趣,但真的不太懂。”
陈桂芬教授告诉记者,吉林省已经能实施大部分农业信息化技术。但技术虽然成型,在普及和实际应用上却有一定困难。首先,农业信息化技术设备成本较高。现在一套完整的田间管理设备需要大约15万元左右的投入,一般农户很难接受。其次,受到文化程度和知识水平所限,许多农民对农业信息化了解程度不够,也缺乏对高新技术的认可,使得农业信息化和吉林省农民之间产生了距离。
北京农林科学院的刘经理今年带领他的团队来到了长春农博会,他认为我国的农业信息化程度还远远不够,尤其在普及方面困难很大。他说,许多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对农业信息化技术虽然感兴趣,但知识水品和技术水平偏低,对于许多高科技产品不能熟练掌握,自如应用。他们企业在设备开发上,都会尽量降低产品的操作难度,使其简易化,让农民拿到手就能用。
事实上,农业信息化技术并不都是“高精尖”,很多技术早已被普通百姓熟知。比如在信息化服务方面,吉林省的“12316新农村热线”深受农民欢迎,这也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体现。中国移动最新推出的“易农宝”手机客户端,这次在农博会上搞起了有奖促销,目标也是面向农民开展信息化服务。
对农业信息化的前景,众多展商意见很一致:农业信息化不是一两天就能实现的,但发展前景十分巨大。吉林这样一个农业大省,如果插上“农业信息化翅膀”,必然会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