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创客”的心声

22.04.2015  11:27

      阅读提示

      “创客”这一“潮词”,自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后便迅速走红全国并深入人心。“创客”主要是指在新兴产业和新业态领域的创新者及其创新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广大农村、农民尤其需要“创客”来引领发展致富之路。如今,农村中蕴藏着的创新因子正在不断被激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村官、农村知识青年及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有的已经成为“创客”,有的正在向“创客”转型。农民转型成“创客”,无疑将是增强农民增收后劲的又一条新路。

      今年,“创客”一词着实火了一把。“创客”源自英文“maker”,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

      事实上,农业领域的“创客”早已有之。那些爱琢磨事的“乡土人”,那些善于把新技术、新思想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的人,其实就是农业“创客”。让我们倾听几位“乡土人”的心声,一起感受他们的“创客”经历。

      “创客”闯市场

      在农产品市场,差异化并不是产品卖点的差异化,而是品牌的差异化。邢东学的“创客”思维就体现在对传统大米种植和营销的思路上。

      阳春四月,春意渐浓。榆树市保寿镇牛家村榆仓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育秧棚里,稻苗从苗床土里钻出来,娇嫩的绿色煞是好看。

      要说种植有机大米,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公司总经理邢东学却说:“里面的想法多着呢。

      邢东学介绍,为了把控稻米的种植过程,公司在种植基地安装了摄像头,消费者可全程了解稻米的种植、加工过程,采用“零环节直达消费者”的配送模式,磨好的大米通过公司自有的物流网络,直接送到消费者家里。节省下来的物流成本,在年终为合作社成员分红。目前,公司在榆树地区已经拥有500公顷种植农场,并计划在两年内达到种植面积1000公顷,已建成4条大米加工生产线,储存能力达到5万吨,年加工稻米10万吨,实现从种植、加工、销售以及品牌管理一条龙的规范化经营。

      村民李艳政告诉记者,自从村里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领入社农户发展有机大米的种植以后,入社农户的收入都提高了2倍。

      采用“零环节直达消费者”的配送模式,把磨好的大米通过物流网络,直接送达消费者家中,是邢东学改变传统的种植手法和管理模式的一次创新。

      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悄然改变传统的农产品营销方式,也激发了一大批农业“创客”的热情。

      隽明明,有一张年轻的还带着些许稚气的面庞,说起话来柔声细语。30岁的她是德惠市禾牧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

      在长春市“老隽头”笨猪肉专卖店,隽明明递给记者一本公司产品宣传册,指着上面的二维码说:“过去是摆摊叫卖,或者等着中间商上门收购。现在用微信、淘宝,都能做笨猪肉销售。

      2009年,大学刚刚毕业的隽明明就成为了“创客”,和父亲一起开发黑猪市场,成立公司、注册商标、开通网站,还在网上开设了专卖店。2011年年末,隽明明在长春开设了第一家专卖店,“老隽头”笨猪肉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几年发展过来,“老隽头”笨猪肉在长春、沈阳、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等城市的有机食品专卖店格外受欢迎。如今,隽明明还成立公益基金,资助贫困大学生,救助农村贫困妇女、儿童。她说:“我深刻体会到年轻人创业的不容易,所以我希望可以帮助更多人实现创业梦想。

      邢东学的创新营销模式、隽明明的新技术应用,还有无数“创客”的例子在乡野间悄然崛起。虽然对于我省1400多万农村人口来说,目前农民变“创客”还只是很小的占比,但也揭示出了一条可复制的持续致富的新路:广大农村、农民尤其需要“创客”来引领发展致富,而这,既是客观现实,更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各自困境待破题

      4月18日,长春市民王洋又驾车载着一家人来到双阳区奢岭街道草莓基地,在那里,有他两个8岁女儿最喜欢的“开心农场”。去年,他从这里的大棚承包户李润权手里“转包”了30多平方米的土地。“既能让孩子感受一下种地的辛苦,又能亲手种植一些绿色蔬菜。”王洋说,他每年要交2000元的“承包”费。

      出租土地变“开心农场”的模式,李润权也当了一把“创客”。他说,“在这么大园区里单纯做采摘园,没有特色,也就没有竞争力。”去年,他开始尝试建“开心农场”,现在已经有10多个家庭成为他的客户。

      然而,对于怎样增加人气、培养固定客户、增加效益,李润权暂时还有些茫然。

      这种茫然,也正是很多农业“创客”共有的状态。一些农民创业规模小、结构单一、产品科技含量低,又缺少外部扶持,还缺少管理经验。对他们而言,初期创业效果和创业信心不足,后期在扩大再生产上也会面临较多问题。

      创意可以天马行空,创业却必须脚踏实地,从创意到现实之间也绝非坦途。

      “创新模式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许多新农人没有选择适宜的经营项目,没有在农业的产、供、销等各环节作出细致的设计和规划,导致经营无法持续,最后还是会被市场淘汰。”省政协委员李松柏说。

      事实上,对于一些执著于农业的“创客”来说,将先进的科技和信息等现代化因素带进农业,并可持续发展,才是最重要的。“除了要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之外,创意与创新更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先决条件。”李松柏说。

      除了农业领域常见的融资难、风险大之外,农业“创客”还有一些“额外”的烦恼。

      作为一名返乡创业大学生,长春市二道区英俊镇胡家村的省昌睿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卜睿颇有感触。她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大学生返乡创业当“创客”是趋势,但却面临一系列问题:不懂开店及营销技巧;不愿做前期投入;短期看不到效益,难以维持;农产品运输存在困难等等。她希望能够搭建一个“三农”公共服务平台,为农业“创客”创造良好的环境。

      缺乏跨界人才,则是困扰农业“创客”成长的又一瓶颈。前一段时间,九台市纪家镇永增福村“创客”农民范永波在互联网上发了招聘信息,为村里的“农家乐”项目招聘策划人员。“以策划为例,我们需要既懂农业,又对文化、品牌以及网络都熟悉的复合型人才。”他说,来咨询的有二三十人,但真正符合条件的几乎没有。

      给“创客”鼓把劲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引入新理念、新技术才会得到长足发展,而这些都要有“创客”的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意识、互联网思维、新型经营理念等都是农业“创客”具备的显著特征。

      “‘创客’将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长春市妇联主席李炜姝认为,作为“创客”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还需给予农业“创客”更多关注。这一句话,道出了无数“创客”的心声。

      卜睿说,农业“创客”们遇到的人才瓶颈,也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现实存在的困难。除了对传统农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外,各级政府在培训中,还应加强对营销、策划等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并在其中贯穿互联网思维等现代理念,以帮助创客们更好地适应时代的步伐。

      “创客”的创业之路仍然不好走。李炜姝说,要给农业“创客”鼓把劲。特别是要解决小微企业尤其是农业创新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调动更多有志青年来参与农村创业,把农村创新行为和市场资本结合起来,更好带动农民闯市场、更有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要激发更多人成为农业“创客”的积极性、提高“创客”的存活率。

      当前,吉林农业正处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阶段,农业生产从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向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和社会化转型的过程中,破解生产、加工、营销等一系列难题为“创客”们提供了广阔的创意、创业空间。无论是资本下乡、农村电商,还是农民工返乡创业,都需要符合农村实际和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思维,需要“创客”引领农村的发展潮流。

      如何让“创客”从一种现象变成一种力量?让“创客”在农业创业中成功、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几位业内人士达成共识:对于个体来讲,首先要有心理准备,如果看好了农业发展的前景并投身农业,就要坚持下去。另外,政府部门要加强政策扶持和培训指导,真正把他们培养成推动新型农业发展和新型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此外,还应在发展农村电商方面给予更多关注,通过推动电商下乡和农产品上线,以电子商务为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模式转变,为“创客”们搭建更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