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修 塑扶余乡村之美

05.11.2015  07:05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美丽的田园风光、自然的乡土人情、纯朴的村风民俗,是我们理想中的乡村印象。

  从梦想到现实的转变,就在当下。

  大刀阔斧建设基础设施、统筹规划构筑生态文明、进村入户开展文化活动、好人层出弘扬道德风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扶余市这场持续推进的美丽乡村建设,激发着农民创新创业之美、生活之美,也激发出乡村更大的发展活力。

  环境优化:路通了、水净了、房新了、树绿了、村美了、人乐了

  乡村之美,人居环境状况至关重要。

  走进扶余市弓棚子镇广发社区,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得……一幅桃花源般的新农村瑰丽蓝图次第铺开。“我们建立了垃圾转运站、门前三包责任制和卫生环境志愿服务队,环境一点儿不比城里差。”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军祥说。

  广发社区的变化只是扶余市“美丽乡村”环境建设的一个缩影。该市近年乡村基础设施改造全方位投入与治理规模空前,市、乡公路改造及农村公路连通工程极大改善了群众的出行条件;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让4.15万人喝上“放心水”;农村泥草房和危房改造工程暖了860户百姓的心;绿化美化工程已累计栽植各种绿化树311万株。如今,一大批新型经济组织带村型、特色农业强村型、旅游产业兴村型、商贸流通活村型、工业企业富村型、龙头企业推村型示范村风生水起,在扶余构建起了一个新农村建设样板村群。

  文化搭台:生活有内涵,精神家园生生不息

  环境变美了,乡村的精神文明与文化建设与其同步。

  该市目前已建成标准村级文化小广场227个、村(社区)“儿童之家”158个、综合文化站17个,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实现383个行政村全覆盖。自编自演秧歌舞、广场舞、二人转、快板书等娱乐活动,成为村民农闲时喜闻乐见的项目。各类大小民间剧团、业余演出队的发展,已成为丰富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这些群众性文化活动,还形成了如蔡家沟的“春晚”、李家店的“广场舞”、联盟社区的“百姓舞台”等一批文化品牌。随着农村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日渐活跃,老年人“烧香拜佛看电视”、年轻人“白天赤膊晚上赌博”的状态已大为改观。吹、拉、弹、唱不断,欢声笑语不断,村民的文化生活品质逐步提升,乡贤文化也在积极保护传承中。

  道德引领:要天蓝水绿,还要人人充满爱

  道德与法制建设,是扶余市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核心。

  41岁的奚彩侠是扶余市得胜镇河江小学一名乡村女教师。饱受乳腺癌病痛折磨十几年的她常年扎根乡村,坚守三尺讲台,把知识、爱和自己最灿烂的微笑都送给孩子们。这位最美乡村教师的事迹公布后,引发群众广泛关注,让更多农民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扶余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先后推出评选身边的“最美乡村医生”、“最美社区干部”、“最美儿媳”、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共推出各级各类身边好人200余个。农民群众在自发推举身边典型过程中,也在身边典型实实在在的好人好事感召下,潜移默化提升自己的道德观。

  法制教育进村入户,保障了乡村的秩序之美。村干部、村民、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等组建“百姓宣讲团”进村入屯,一些民间艺人则把核心价值观编成歌曲、打油诗传诵,形成强大的正能量学习效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中得到进一步的落地深化。

  产业跟进:产村相融成片,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快速提档

  乡村产业的发展,在改善村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助推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

  新城局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双龙泉村,实现产村融合发展较早。该村把626栋蔬菜大棚纳入全市棚膜蔬菜生产示范区,大力发展棚菜产业。如今,走上致富路的村民,建村部、文化小广场、农家乐,搞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干劲和底气更足了。

  依托优势资源开展特色种植、养殖,成为各村繁荣经济的主流方式。三井子镇被称为“杂粮之乡”,花生、绿豆等杂粮种植、加工与销售产业链,给农民带来可观收入;弓棚子镇前号村、大林子镇九坨子村的圈养羊产业远近闻名,形成强大的带动效应;新万发镇万发村的葡萄、肖家乡新华村的红树莓畅销全国,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部分乡村发挥临近工业园区的优势,整体推进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三岔河镇大九号社区,依托城市、服务城市,既让居民变成了市民,又为美丽乡村建设腾出了新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