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林停伐不停步 转型路上创业忙

15.07.2016  16:12

  炎炎夏日,走进八家子林场,创业基地上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绽放的笑容。停伐不停步,停产不减收,转型路上,八林人正在用勤劳和汗水书写新华章。 

  全面停止商业林采伐后,八家子林业有限公司因势利导,在推进生态建设的同时,把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和林下经济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方向,按照“一场、一品、一策”的思路谋划场站经济,积极发挥干部职工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把发展林特产业作为林区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新选择,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变成产品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推动林特产品由卖资源向卖绿色、卖生态、卖健康转变。 

  走进延边兴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声隆隆,工人有序地在各自 的岗位上忙碌。为提前应对停伐,八林把目光瞄准了前景广阔的食药用菌产业。2014年8月,适时成立了延边兴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业从事食药用菌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兴林公司已经成为吉林农业大学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产学研基地、延边农科院食药用菌试验基地、延边州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州级实训基地,被州政府确定为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被吉林省林业厅确定为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被吉林省农业委员会确定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八林借助兴林公司先进的理念、成熟的技术、完善的规划,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职工(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推行“菌棒集中生产,林农分散栽培”的经营模式,有效整合资源、资金、技术、劳力,推动了生产基地建设。 

  记者在腰团林场一个山沟看到,薇菜基地已初具规模。停伐后,党员周云庭带领三户困难职工创业,成立绿丰源中草药种植合作社,建起薇菜示范基地。“2014年栽植2公顷,去年收入10万元,按计划今秋再栽植2公顷,随后逐年扩大规模。”谈起基地的发展,周云庭信心十足。 

  如今的八林,像周云庭这样的职工自主创业蔚然成风。传统产业持续发力,新兴项目悄然兴起。种树、种参、种菜,养牛、养蛙、养蜂,采果、采菜、采药,天麻、猪苓、桑黄,黑果、薇菜、马铃薯……创业基地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2016年,已规划建设天麻林下仿野生栽培示范基地14公顷,猪苓林下仿野生栽培示范基地4公顷,刺五加定向培育技术推广项目基地53公顷,林下参种植基地60公顷,白花延龄草示范基地4公顷,黑果腺肋花楸种植基地17公顷。推进了食用菌产业园区、药用菌产业园区、地区单位转型创业园区的建设。培植黑木耳、滑子蘑、元蘑等食用菌328万袋,桑黄10万袋、灵芝3万袋。养殖蜜蜂2130箱,鹿存栏190头,牛存栏2700头。 

  在林区转型发展中,全党创业,全民致富成为八林主旋律,形成了干部带头,职工参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 

  腰团林场主动适应林业发展新常态,不等不靠,积极谋划,充分发挥林地资源优势,变林上为林下,初步形成了以场自立、以户自强、自我发展、自我解困的发展格局。除周云庭的薇菜基地外,林场组织在岗职工成立了“益林中草药种植合作社”,开发了多种创业项目;4户地栽木耳种植户种植地栽木耳34万袋;3个大棚10000椴灵芝长势良好;林场职工关英俊充分利用自己养蜂技术,养蜂80余箱,年纯收入近10万元。 

  升平林场领导班子重拳出击,深入职工家中宣讲国家政策,做职工的思想工作,鼓励大家投身创业。在黑木耳项目上,林场出面找场地,出设备,聘请有多年地载木耳培植经验的农户作为技术员,采取“林场+职工+农户”合作经营的方式,注册成立升平林场菌类专业合作社,实现林场在岗职工全部入股。 

  泉水洞林场因场制宜,依靠资源优势,开办“泉水蜜业”、“松茸”合作社、食药用菌种植合作社,建成养蜂、养牛、天麻、猪苓、桑黄、红豆杉、刺五加等七个基地,一个松茸自然保护区,形成了人人有项目、个个有收入的喜人局面。 

  地区转型单位,设计队、贮木场、公路运输处、木材检查总站、街道办也纷纷组建专业合作社,入驻地区单位转型创业园区,各单位争先恐后,想办法,找出路,让职工有活干,有事做,有钱赚…… 

  “为推动林业转型,职工转岗,八家子林业有限公司为职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业技能培训,让‘请进来、走出去’成为工作常态。”八家子林业有限公司宣传部长陈庆华告诉记者,八林经常组织干部职工、创业户外出考察交流,拓宽发展思路。同时,邀请专家教授前来授课,系统讲授专业技术,并把培训讲堂延伸到创业基地、田间地头,进行实际演示和操作,让创业基地成为直观大讲堂,转型发展的加速器。 

  众人划浆开大船,在转型路上,八林人正在高歌猛进,坚信“守住绿水青山,就一定能收获金山银山”。 (陈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