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真相 弘扬抗战精神 ——全国多地举行活动纪念九一八事变85周年

19.09.2016  19:32

  警报响起,闻者肃然。
  
  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85周年纪念日。沈阳、长春、哈尔滨等许多城市的防空警报鸣响,同时举行撞钟、广场宣传等活动,提醒人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居安思危、珍爱和平。
  
  85年时间已经过去,但历史不能忘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有何必然性?中国人民进行了怎样的抗争?在85周年之际广泛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变有何意义?围绕这些话题,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九一八事变是日方“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是国内纪念和研究九一八事变的重要地点。
  
  “沉重而振奋,同时感到作为研究者沉甸甸的责任。”谈及在纪念活动中的感受,该馆副馆长刘长江表示,纪念九一八事变,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既为记住历史,更为杜绝悲剧的重演。在他看来,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当时奉行“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
  
  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TRUTH(真相)》史料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洁对记者表示,对《TRUTH(真相)》史料的研究表明:九一八事变中,关东军是在执行东京军事当局策划的预谋计划;日本从一开始就是侵犯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侵略者;伪满洲国的建立是完全由日本人拼凑和操纵的。
  
  “从局部看,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中坚将校预谋策划的事件,但它实际上是日本谋划发动战争、重新瓜分世界的一步,是这种战略在东北的体现。日本阴谋发动战争的性质非常明显。”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认为。
  
  面对日本有预谋的侵略,中国人民选择了抗战。尽管当时的国民政府执行“不抵抗政策”,但从九一八事变当夜开始,中国人民在蒙受灾难的同时,就开始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如“九一八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进行的积极抗战等。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武装占领中国东北。而东北各族人民率先举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旗帜,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理事长刘信君谈到。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审、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秘书长荣维木表示,九一八事变以后,尽管国民政府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但是必须要看到中国人民的民族警醒和精神振奋,以及英勇抗战行为。“我国人民都怀着不当亡国奴的信念逐渐展现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拓展九一八事变研究空间
  
  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后,中国人民以坚定不移的斗争精神,在最艰难的时刻没有屈服,最终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东北战场的国际性意义等有待学界进一步挖掘。
  
  以“九一八抗战”为例,张洁提到,“九一八抗战”是在当时的国民政府执行“不抵抗政策”的环境下进行的,所以是不抵抗中的抵抗,因而更为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民高度自觉、敢于担当和不惧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义、勇、忠、贞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和体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联,在东北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极好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格,有其丰富深邃的内涵。”刘信君表示,东北抗联精神,一是矢志不渝、忠贞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三是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四是休戚与共、团结战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人民在东北地区进行的积极斗争也具有国际性意义。荣维木表示,九一八事变发生在东北战场,东北战场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有其特殊性,是关外、苏联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交界处、连接点。他认为,研究东北抗战,视角也要放在更广阔的层面上,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合起来。
  
  “未来针对九一八事变等抗战事件的研究,首先要深入挖掘资料内涵,而非停留在简单重复的研究上;其次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再次,在方法方面,不仅要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还要从地缘政治、国际关系、博弈论、海洋史等方面以新的学科方法进行介入,从而扩大研究的范围,拓展研究的深度。”张生提出。(记者 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