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精神:党校繁荣发展哲学社科的“三轮驱动”

31.05.2016  04:34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新形势下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献。讲话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和历史作用,突出地体现在信仰指向、价值观引领和行为导航三个方面。


  一是信仰指向。讲话全篇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把解决真懂真信问题摆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首位,确立了鲜明正确的政治导向。
  二是价值观引领。讲话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深刻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才能有所作为”的道理,深刻阐明了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和“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
  三是确立哲学社会科学未来发展的导航系统。讲话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提出了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怎样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一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
  党校行政学院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是加强领导干部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主渠道,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五路大军之一,在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讲话为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在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特色优势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为此,我们必须着力推进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设:
  一要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学科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材体系建设的基础、话语体系建设的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校院扎实推进体现校院特色、满足干部教育培训需要的学科体系建设,着力规范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公共管理三大重点学科建设,实现了科研水平和影响力的大幅度提升。我们要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为新起点,按照“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的学科建设新要求,结合中央关于强化党校主业主课的新要求新部署,重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优势学科建设。党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所“大马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仅是形势任务的需要,也是党校自身科学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在载体、舞台、人才队伍、资源配套诸方面加大第一重点学科的建设力度,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新模式,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党校事业中的核心支撑作用。
  二要加强“教研咨”一体化建设。近年来,我校院在探索总结的基础上制定实施《关于教研咨一体化课程开发的实施意见》,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举办系列“2+X”专题研讨班、构建起专题研讨班与决策咨询相结合的成果转化机制,建立教研咨一体化联席会议制度、畅通沟通运作机制,在实现“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答案进课堂、成果促决策”的要求上不断取得新成效。我们要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为新起点,在“落实到怎么用上来”下功夫,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的需要重点回答的“十三个如何”问题和这次座谈会上提出的“五个面对、五个如何”要求,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实践导向、需求导向,进一步优化课程开发制度、课题管理制度、成果评价制度、人才培养制度、组织领导制度,把教学培训中迫切需要回答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学科发展中的学术前沿问题和决策咨询研究中的重大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在更高水准上促进教学、科研、咨询良性互动、共同提高。
  三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论述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队伍和人才建设问题,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人抓起,久久为功”。我们要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为新起点,围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突出党校主业主课的新任务新要求,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政治纪律建设,增强教师的使命意识、大局意识、看齐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实施名师工程,坚持“引进、使用、培养、关爱”四位一体,以学科学术带头人为主体着力培养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知名教师,为中青年拔尖人才、学术领军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三是完善充分体现校院特色的职称评定和人才遴选制度、教师准入制度和名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体现主业主课要求的科学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引导和促进教师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王国平,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上海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