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光所研制多旋翼无人机为发展“智慧农业”添利器
长春光机所针对“智慧农业”发展需求,已研发多种型号多旋翼无人机,并完成大量农业作业试验,目前已进入产业化推广阶段,为农业科技发展再添“利器”。
虽然国内外从事多旋翼无人机研究工作的单位很多,但真正充分开发出多旋翼无人机应用的科研单位很少,与农业科技紧密结合的就更是屈指可数。
长春光机所自2009年,就开始围绕“精准农林”需求开展多旋翼无人机研究,重点将多旋翼无人机操作灵活、效率高、成本低等特点与农业生物防治、生长态势监控、精准施肥等需求紧密衔接,最大化开发多旋翼无人机的社会应用价值。经过多年攻关、积累,长春光机所已自主掌握相关核心专利20余项,并且在全国多地进行了大量的作业试验,具备大面积推广的条件。
多旋翼无人机与固定翼无人机最根本区别就是前者由多个旋转翼构成,其六轴十二旋翼无人机轴距95厘米、高40厘米,与普通多旋翼无人机相比,采用每轴双旋转翼构造,稳定性更高,可在最多六只桨同时失效的情况下继续工作。
东北地区是国家最重要的“粮仓”,要真正广泛推广必须解决无人机的环境适应性问题。普通航拍器可以在零至40摄氏度下正常工作,而长春光机所研制的多旋翼无人机环境适应性强,可实现抗风能力优于六级,可以在零下45至65摄氏度下保持稳定正常作业。
长光所多旋翼无人机在释放赤眼蜂时可完全自主工作,并且具有记录飞行航线的功能,赤眼蜂的播撒密度可根据要求设定。据悉,其作业效率可优于1000亩/小时,并采用载荷一体化设计,即将吊舱和专用瓦斯弹投放装置进行载荷一体化设计。
长光所光谱仪和无人机结合,实现农药“按需所喷”
与普通无人机相比,长光所多旋翼无人机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在农业上的广泛的需求和应用。
国家提倡“一控、两减、三基本”,所谓“一控”就是要控制农业用水总量,“两减”就是要把化肥和农药的施用总量减下来。“东北是国家的重要粮仓,形成一厘米的黑土地需要四百多年,农业化肥的超量使用和浪费导致土壤板结硬化,每年黑土地都在退化,所以粮食安全需要我们重视。”长春光机所多旋翼无人机课题负责人白越说。
避免施肥过量,就需要精准地了解土地对肥料的需求,“多旋翼无人机利用长春光机所光谱成像的优势,采用高分辨率光谱仪器精确高效地监测作物生长趋势和病害情况,从而实现农药按需所喷和作物按需补水,深入贯彻‘一控’和‘两减’。”
“农业上以虫治虫‘生物防治’是一种无化肥的绿色防护技术,通过投放害虫天敌为农作物除害。但是人力投放困难,效率低,一个人每天最多投放一百亩地,利用无人机既精准投放,每天最多可实现投放一万亩地,提高效率的同时增加了经济效益。”白越说。
在东三省等地已完成大规模试验
该无人机已完成12万多亩次的精确生物防治病虫害作业,涵盖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和河北五省,全面掌握了生物制剂的规模化飞防技术,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技术路线。
实现“一机多用”
长光所的多旋翼无人机还可实现一机多用,除农业应用外,在航拍、城市大型会议、活动安保等方面都有着广泛应用。
长光所多旋翼无人机项目得到“国家自然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项目”“中科院STS项目”等多个支撑项目的支持。吉网、吉刻APP记者了解到,从驱动系统、传感器数据融合、飞控系统及算法、测控链路、地面站系统一直到整机集成的全技术链,已获得相关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