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促销后遗症:约三成网店 在“大促”后死掉

24.11.2014  15:48

过去的一周,很多消费者沉浸在收快递收到手软的状态。集中的大力度促销,是商家的一种常用的营销手段,同时也打乱了正常的商业“节奏”,“11·11”电商大促过后出现诸多“后11·11”效应:有的商家想要延长促销期,大促过后商品仍维持促销价,让那些赶在“11·11”抢购的客户顿感“上当了”,有的商品甚至会比“11· 11”价格还要低,导致老客户退货重买……

 

有时,大力度的持续让利促销未必讨好;有时为了忙活某个集中促销期,反倒使得前后一大段时间少了客流,没有新增、只有被“转移”的销量。对于商家来说,搞促销也是一项“技术活儿”。本期身边经济学试图剖析“后11·11”的诸多现象,解析电商的促销节奏密码,希望对卖家们有所启示。

 

现象 后11·11”效应“大促”前后俩月销量锐减

 

张加武,天猫一家食品旗舰店的老板,吉林白山人,他的网店主营东北特产,经营网店已8年。近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电话那头旺旺的“叮咚”声不断。“11·11的订单集中,发货压力大,物流又不给力,现在旺旺响起来,十有八九是在催单、甚至是问退款的。”刚刚过去的“11·11”大促,使张加武的网店单日成交量比日常增加了十多倍,而与此同时,大促带来的“后11·11”效应,让他倍感无奈。

 

按要求我们需要在7日内发货,而‘11·11’成交的有7000个包裹要发,虽然是同一天购买,但我们得按成交顺序来发货,而有的买家不理解,发货滞后就会导致催单、退款;由于‘11·11’期间价格特别优惠,一些南方的买家会大量购买囤货,而此类商品在南方的气候环境里比较容易遇潮,如果收货晚会有买家因此质疑坚果质量。”张加武坦言,“11·11”大促对于卖家来说有好处也有弊端,同时,对于买卖双方都增加了诸多负担。

 

很多人就等着促销再买,从11月初开始,我们客服每天接待最多的就是买家询价,很多买家问完价就走,反倒影响了正常销售。”张加武发现这趟大促顺风车搭得并不顺。

 

11·11”之前,10月份的日均销售额为3万元,进入11月份,在“11·11”前期日均销售额降到了2万元左右。而“11·11”之后的一周内,销量降幅更大,日均销售额仅1万元左右。除了“11·11”当日的销量较平时增加了十多倍,但前后至少两个月的日均销售额都是大幅缩减的。以全月的销量来对比,平时单月销售额大约是百万元左右,11月份,虽然有“11·11”的单日大幅成交增长,但全月的整体销售额预计最好的情况也只比平时单月增加二到三成左右。

 

约三成网店在“大促”后死掉

 

有高潮就有退潮,制造促销噱头一直以来颇受争议。有观点认为,电商集中搞大促是将消费者几天甚至几个月的消费能力集中爆发,这种“透支消费”的做法只是“转移”了需求而已,并不能带来增加更多需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