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2016年全省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工作回眸

15.12.2016  19:08

      大雪小雪又一年,今年又是丰收年。

      这丰收源自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这丰收源自工作在农业农村战线上人们的辛勤付出,这丰收源自全省农村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

      种植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粮食生产再获丰收

      根据国家统计局12月8日关于2016年全国粮食产量的公告,今年我省粮食产量突破历史最高水平,达到743.44亿斤,比上年729.4亿斤增加14.04亿斤,增长1.92%,总产量继续位居全国第四位;全省粮食平均单产986.99斤/亩,比上年957.61斤/亩增加29.38斤/亩,增长3%,继续位居全国第一位,比全国平均水平726.95斤/亩高260.04斤/亩,高出35.8%。我省粮食产量已连续四年突破700亿斤。

      备春耕生产抓得实。春播期间,气象条件总体较好,各地备春耕物资准备充分,注重发挥农业机械效率高、质量好的优势,抢时间和进度,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大田播种和水稻育秧插秧,实现了一次播种拿全苗,为全年农业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种植业结构调整落得实。今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698万亩左右,粮食播种面积7658.57万亩,比去年减少162.43万亩,其中,籽粒玉米面积5567.42万亩,比去年减少332.58万亩,超额完成了农业部下达的调减籽粒玉米300万亩的任务。水稻1215.34万亩,比去年增加33.34万亩。大豆323.2万亩,比去年增加71.15万亩。杂粮杂豆396.69万亩,比去年增加58.69万亩。落实“米改豆”调整试点100万亩。

      色增产增效技术推广应用效果好。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面积2600万亩,实现粮食主产区全覆盖,手机测土施肥实现全省全覆盖。开展生物防治玉米螟3530万亩,实施农田统一灭鼠1927万亩,可降解地膜示范14.45万亩。水稻病虫害航化作业面积首次突破200万亩。首次在6个水稻生产县安排8万亩生物防治二化螟试点。新引进墨西哥鲜食玉米、饲草玉米和蔬菜新品种试种。建立6个水稻控药控水和6个玉米控肥试验区,集成试验示范绿色植保和节肥节水技术措施。新建智能水稻浸种催芽育苗车间27栋。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绿色植保、水稻钵盘育秧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应用面积不断扩大。创建绿色高产高效县11个,示范片214个,面积240万亩,辐射带动580万亩。

      防灾减灾措施得到强化。增打抗旱井1847眼,玉米抗旱坐水种1660万亩,人工增雨作业增加降水13.7亿立方米。及时开展“狮子山”台风灾害抗灾自救,减少灾害损失。加强病虫害防控,重点监控土蝗、玉米螟、玉米大斑病、水稻二化螟、水稻潜叶蝇、水稻稻瘟病等动态,提早做好防治预案和防治药剂、药械等物资准备,遏制了大面积危害的发生。

      秋冬农业生产动手早。秋分过后全面展开秋收工作,引导农民扩大机收面积,确保应收尽收、颗粒归仓。提早开展农民培训、农用机械检修等工作,为明年农业生产做好准备。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工建设面积64.57万亩

      今年以来,围绕实施总体规划,重点抓组织推动、综合协调和督导落实。

      规划落地。制定2016年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实施意见,督导14个县制定本地《规划》和5年任务清单,打造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重点培育发展的5-8个标志性典型。

      督导落实。组织14个重点县与省政府签订2016年率先工作责任状,制定下发《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督查指导工作方案》、《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14个县(市、区)考核办法》等政策文件,督促各地抓好落实。

      高标准农田建设。本着“渠道不变、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将涉农资金共33亿元,集中投向高标准农田建设。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工建设面积64.57万亩,占全年任务量的30.8%;已下达项目资金20.5785亿元,约占总项目投资74.23%。将高标准农田纳入永久性基本农田、县级政府重点目标责任和绩效考核,建管责任一抓到底。加强田网、渠网、路网、林网综合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排灌、土壤培肥和农机作业能力。

      园艺特产业加快发展,预计实现总产值1600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

      突出棚膜经济、人参、食用菌、林蛙等重点工程项目,加强指导服务,狠抓政策措施落实。

      优化种植结构。新增花生等油料作物52万亩、瓜菜10万亩。全年新棚室2万亩、改造棚室3万亩,新建冬春不加温日光温室265栋,全省棚膜蔬菜总产量达到460万吨。推广芦笋、大樱桃、黄桃等高端果菜,发展精细产品,提升产品价格和经济效益。

      抓好重点项目建设。落实棚膜蔬菜产业专项资金3500万元,重点扶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和蔬菜生产大县建设棚膜蔬菜园区,支持传统农区围绕省内主要交通沿线推进棚膜蔬菜集中连片开发,全年预计新建70亩以上的规模化园区30个以上。安排食用菌产业发展专项资金490万元,重点扶持珲春神怡菌业等4户企业开展菌棒工厂化生产,主推“黑三、瀚元、玉木耳”等高产优质品种。落实特产之乡扶持资金100万元,对榆树泗河圆葱、洮南黑水西瓜5个特产之乡建设项目给予资金扶持。新认定九台上河湾金红苹果、珲春板石富硒苹果两个“特产之乡”。

      加强品牌建设。筹措855万元,宣传“长白山人参”品牌,制作“长白山人参”品牌公益性宣传广告,3月份在央视1套、4套和13套播出。在首都机场LED电子屏滚动播出品牌公益性宣传广告,在T2航站楼国内出发通廊设立了“长白山人参”巨幅广告牌。推进长白山食用菌品牌建设,成立省园艺特产协会,明确区域公共品牌的经营主体,为品牌建设奠定基础。同步推进长白山灵芝、黑木耳、香菇、榆黄蘑、元蘑系列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证明商标申请,开展食用菌系列品牌产品及区划等工作。

      农产品加工业趋稳向好,玉米年加工量突破1000万吨

      重点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休闲农业和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建设,粮食、畜禽、特产等主导产业趋稳向好,尤其是玉米深加工企业生产运行平稳,整体实现扭亏增盈。农产品加工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5225亿元,同比增长8%以上。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按照动态管理、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办法,淘汰省级龙头企业34户,新认定52户,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521户,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继续保持47户。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启动投资30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145个,增长45%,已完成投资70亿元。

      落实专项资金。制定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固定资产贷款财政贴息政策,预计年末,60个省级龙头企业70个重点项目贴息8000多万元,直接拉动银行等资金投入近30亿元,间接撬动近100亿元社会资本。

      发展休闲农业。编制了《吉林省休闲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举办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暨都市农业经验交流活动。开展休闲农业示范创建活动,九台区和安图县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九台区平安堡村、龙井市仁化村、延吉市春兴村、珲春市防川村和桦甸市色洛河村被农业部评为2016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集安市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等6户企业被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园区)星级创建企业。全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3000个,营业收入近71.9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直接安置农民就业13.3万人次,带动农户6.5万户以上,接待3360万人次以上。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稳步推进。配合省发改委起草完成推进三产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支持休闲农业经营场所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政策性措施。

      强化品牌培育和市场体系建设,吉林杂粮杂豆、长白山人参、吉林食用菌等品牌渐成气候

      吉林杂粮杂豆品牌。以打造松原黄小米、扶余四粒红花生、白城绿豆和白城燕麦等品牌为突破和引领,制定全省杂粮杂豆产业发展规划,利用中国农交会、中国绿博会、长春农博会等展会,举办吉林杂粮杂豆品牌战略发布会和推介品牌,建设示范基地,扶持200个企业(合作社)做优做强。开展杂粮杂豆“百家企业(合作社)、百个品牌产品”遴选活动,共选出102家企业和137个产品,授权首批使用吉林杂粮杂豆品牌标识,建立品牌目录制度。

      吉林长白山人参品牌。集中整合、打造和推介“长白山人参”品牌,加强品牌原料基地、生产标准、技术规程和土壤产品检验检测等基础建设,成立长白山人参种植联盟,建立完善品牌准入准出和质量安全可追溯机制,探索建立品牌产品专卖和连锁营销模式,支持企业加强人参系列产品研发与成果转化,人参药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生物制品等新产品开发上千种,“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加快提升。

      吉林长白山食用菌品牌。调整优化食用菌产业布局,在长白山北麓的吉林、延边地区重点建设黑木耳产业带,在长白山西南麓的通化、白山地区重点建设香菇产业带,在中西部地区重点建设草腐菌产业带。重点加强食用菌标准化园区、菌棒加工、市场培育和废弃菌包处理等综合能力建设,培育生态循环食用菌产业和产品品牌。食用菌系列地理证明商标申请、区域划定、申报材料等品牌建设相关准备工作已完成,利用机场广告、媒体宣传、优质产品评选等媒介大力宣传食用菌品牌。

      质量监管和“三品一标”建设。推行农产品质量网格化管理,实施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快追溯体系建设,已完成省级追溯平台的机房施工、验收、软件测试、专网域名和IP地址申请工作,年底前有望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与省食药监局网络对接。发挥“三品一标”农产品在品牌引领、消费认知、市场增值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和品牌建设。目前,有效使用“三品一标”的产品1593个,同比增长14.2%,获证企业(协会、合作社)415家,其中:绿色食品628个,有机食品97个,无公害农产品85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5个。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3个。“三品一标”生产面积1036万亩,同比增长5%,产量566万吨,同比增长5%,实现产值263亿元,同比增长5.2%。

      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9月6日,农业部和省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标志万良人参市场成为我省首家国家级农产品专业大市场。采取省部共建、省市共建、市县共建的形式和方法,重点进行人参产业信息中心建设,建设1处人参物联网数据采集点,完善“互联网+”人参网上拍卖和质量追溯系统和电子结算系统。加强梅河口果仁市场、黄松甸食用菌市场、洮南杂粮杂豆市场、三井子杂粮市场和农安“三辣”市场等一批区域性产地市场和田头市场建设。拟在长春市建设现代化中国(长春)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目前正处于招商引资阶段。

      “互联网+现代农业”平台建设。吉林省农业卫星数据云平台建设已完成整体架构体系设计,开发完成作物识别、农业气象、长势监测等应用模块等省级应用模块,并实现与试点的公主岭市、梅河口市对接,精确记录试点县种植地块、面积识别和作物长势。计划建设智慧农业示范项目50个,已完成47个,年底前可全部完成。信息进村入户在双阳等8个县开展试点,建设三农平台,建设益农信息社1310个,培训村级信息员15450人次。我省是农业部全国农业电子商务十个试点省之一,新建开犁电商网店6000个,实现60%以上行政村电子商务全覆盖。开展电商培训600多期、培训6万余人。截至10月末,开犁网电商平台销售农资约1.5万吨,销售农产品68731单、1028万元;淘宝、京东吉林馆农产品销售收入5.17亿元;吉林大米馆成交24.7万(1018吨)件,成交额635万元。在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会议暨新农民创业创新大会上,我省7个案例被评为“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实践案例和新农民创业创新百佳成果。

      农村改革取得新的突破

      农机购置补贴方式改革。实施敞开式普惠制补贴,争取中央补贴16.05亿元,已实施13.47亿元,共补贴农机具6.23万台(套),受益农户4.96万户。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省推进行动,推广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创新全程机械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和培育方式,培育大型农机合作社251个。开展全程机械化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建成一批率先实现全程机械化先进典型。在全省26个县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300万亩,农机深松作业800万亩。

      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在30个县开展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266万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到2.2万个和7万个,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万人。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459个,流转土地2052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32.57%,同比增长5.57%。全省租赁农地工商资本648家,经营农地2.89万公顷。

      农垦改革。国家出台农垦改革文件后,在充分调研、征求各地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和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正在按程序上报省委、省政府,计划年底前出台。选择前郭灌区和辽河农垦管理区进行深化农垦改革试点,重点推进国有农场企业化改革和公司化改造、组建区域性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和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内部分开管办分离等3项工作。

      农村土地确权国家整省试点。截至11月9日,已在4049个试点村、30009个村民小组开展实测,完成测量地块592.9万块、测面积3951.5万亩。已累计完成实测面积8363万亩,占国土二调农村集体耕地面积的89.1%,超额完成省政府确定的70%工作任务。

      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试点县扩大到39个,基本实现县域全覆盖。农行等五家金融机构共办理抵押贷款2655笔9.72亿元,抵押面积62.80万亩。

      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在全省57个县开展工作,有140万农户投保。将玉米、水稻、大豆、花生、葵花每公顷保额分别提高到4200元、5200元、3000元、2500元和2500元,以上五大作物参保总面积275万公顷,保费11亿元,比上年增加38%。提高国家和省的保费补贴比例,重点向产粮大县倾斜,降低县级补贴比例。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开展大豆收入保险试点和探索玉米“保险+期货/期权”产品,稳定预期收益。

      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在榆树、公主岭、农安、宁江三县(市)一区启动,实施试点保护面积40万亩,实施秸秆还田26.37万亩,增施有机肥27.35万亩,养分调控6.57万亩,玉米大豆轮作9.82万亩,深松面积10.3万亩,建立40个耕地质量监测站,深入探索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模式和运行机制。与此同时,《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列入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9个市州、梅河口市、公主岭市选定22个村启动试点,试点村基本完成组织机构设置、制定总体方案、摸清集体家底、股权设置等工作,正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

      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围绕保经营性收入、增工资性收入、降本减损促增收和政策兜底促增收,重点挖掘结构调整、畜牧业、转移就业增收潜力,发挥流通服务、节本降耗、品牌带动、规模经营的促进作用,探索通过改革增加财产性收入办法,落实低保、救助、保险、补贴等政策措施,促进农民增收。

      制定实施农民增收专项行动计划,明确提出10个方面45条政策措施,建立省级联席会议制度,以联席会议专报形式,对农民增收情况进行定期通报,加大督查考核工作力度,确保农民增收计划落实。

      在结构调整中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发展畜牧业、园艺特产业,特别是设施农业对农民增收贡献率明显增强。

      挖掘节本增效促进增收潜力。减成本、减投入,粮食增产和品质提升促进农民增收。如:应用测土施肥减少化肥投入,推广全程机械化和病虫害统防统治节省人工成本、提高作业效率增产增效……

      挖掘转移就业增收潜力。加强转移就业服务、培训和维权力度,充分发挥吉林“三姐”等劳务品牌的带动效应,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

      挖掘发展新业态的增收潜力。支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光伏农业等新业态带动农民增收。

      创新农民增收机制。结合农村改革,探索推广入股分红、委托经营、合作经营等资产化促增收。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创新投入机制,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跟进,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推进农村环境整治6大工程32项重点项目建设,建设美丽乡村。

      加强重点村建设。编制新一轮建设规划,落实专项资金1.8亿元,预计年末,全省新农村建设总体投入10亿元以上。435个重点村新修道路327公里,新修路边沟810公里,改造和新建砖瓦房1911户,硬化庭院3905户。

      推进美丽乡村创建工程。制定《2016年吉林省创建美丽乡村工作方案》、《2016年吉林省开展美丽庭院、干净人家评选创建活动工作方案》,创建美丽乡村165个,打造美丽庭院5万户、干净人家10万户。开展美丽乡村文化品牌打造活动,挖掘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历史名人文化典型等,打造美丽乡村文化品牌村318个。

      开展精品片区建设。建设新农村精品片区44个,涵盖436个行政村。

      深入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印发整村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整体推进2000个行政村。预计到年末,开展环境整治的村达到8870个,覆盖381.91万户,投入环保经费2.76亿元。

      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深入实施《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推进各地制定支持计划和实施细则。

      抓好脱贫攻坚任务落实。落实工作责任,建立结对帮扶机制,签订帮扶责任状,将两个贫困村112贫困户、177贫困人口脱贫任务落实到位。多方筹集资金200多万元,扶持种植有机谷子、有机马铃薯等农作物,发展食用菌、黑木耳、肉牛养殖等产业。组织两个贫困村共同成立1个贫困人口合作社,扶持发展吊袋木耳100万袋,建大棚34个。预计年末,两个贫困村贫困人口人均增收可达2500元以上。

      开展村干部培训。举办新一轮村级干部培训,完成贫困村党组织书记1000名、大学生村官300名、职业农民700名的培训任务。

      回顾即将过去的一年,全省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新的成效,为全面推进吉林新一轮振兴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