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未痊愈 妈不敢老
在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评选中,王桂凤获奖 本报记者 阚旋 摄
29号候选人
姓名:王桂凤
年龄:56岁
推荐理由:
她和普通的母亲一样,创造了生命;她又和普通的母亲不一样,把一个濒临离去的生命唤醒重生。凭借的是她孱弱的患癌之躯,和一颗坚强的为母之心。这就是母爱的力量,没什么能阻挡奇迹发生。她说,因为自己是母亲,没有权利放弃。守候6年,植物人儿子从昏迷到睁眼;从可以点头到可以坐轮椅……妈妈的爱,换来了儿子的重生。她欣慰而满足,就像当初自己诞下这个小生命一样。这就是一个母亲的梦想。
人物语录:
晚上睡不着,我只想两件事儿。一是希望上苍能让我的孩子快点儿好起来。二就是劝自己。好好的,千万不能倒下。我多活一天,就能多照顾孩子一天!正因为有这样的执念,儿子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身边人评价:
“也只有母亲,才会作出这么大的牺牲。”
———好友、中医王旭时
“我很少当面表扬人,但我这个二弟妹,非常值得我们全家尊敬。她不仅孝顺公婆,更在孩子发生变故时,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顽强的精神。是她,创造了爱的奇迹!”
———王桂凤的大伯哥
“我媳妇特别能干,世上难找!”
———丈夫
“我就是个普通的母亲,可能经历的多了些。要说我的故事,话就有点儿长。”回忆起自己的经历,长春市民王桂凤放下了手头正在洗的衣服。这么多年,她已经渐渐地忘掉了,自己曾经是一名癌症患者。她说:“这些事儿,得好好想想。”
儿未成人 妈却病倒
王桂凤45岁时,被查出直肠癌,肠子被截去了一尺多长。住院一个月,但她惦记家里的儿子,自己要求出院回家。
“当初家人都瞒我,不告诉我得了啥病。后来,是我同事说走了嘴。”王桂凤是在手术半年后,得知自己得的是癌。“不瞒你说,我哭了整整两个礼拜。后来,也想通了,哭有啥用。就是可怜我这孩子,将来没人管!”王桂凤把儿子叫到床前,叮嘱他要好好学习,没妈在,也要自立。
“那时,我就想能挺到孩子高考吧,孩子要是考上个好大学,我也就知足了!”她发现原来不太懂事儿的儿子,一下子立事了。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还真考上了警校,“孩子考上大学,我就放心了。化疗了快两年,我就不治疗了,有点听天由命的意思。”说来也怪,虽然不再治疗,可病一直也没复发。
王桂凤手术后一年,患老年痴呆症多年的公公病情加重。老人只能卧床,靠鼻饲活着。虽然自己的病刚好,可放心不下老人的王桂凤,还是每天坚持步行20分钟,到公婆家照料老人。一日三餐,王桂凤亲自料理,还要给公公做鼻饲。老人卧床,排便困难,她戴手套,给老人抠便。
儿未痊愈 妈不敢老
2008年,当交警的儿子刘甲君在一次执勤时,被车撞伤。他被送到医院抢救,两天做了两次开颅手术,下了多次病危通知书。医生、家人都劝他,孩子没有治疗价值,最多只是植物人,放弃吧!王桂凤却坚持说:“就是植物人,我也把孩子接回去!”
第二次手术,王桂凤与医院签了“生死状”,好坏都由她负责。手术结束,儿子又被送进重症监护室,还是成了植物人。“在里边3个月,我也看不着。已经是植物人了,我就把孩子接出来,躺我身边,我好能伺候他!”
在一家医院包了病房,母子俩把家安在了这儿。身高185厘米的刘甲君,当时100公斤。患癌的王桂凤不足50公斤。每晚换尿布,就是她的一大难关。起初,雇来的护工还帮着换。后来,一宿一宿地熬,护工都干不动辞职了,就只能靠她独自完成。
“我是妈啊,我没权利放弃!”王桂凤发现儿子尿了,就召唤他。“大宝儿,妈给你换尿布!”一边跟儿子说话,一边用肩膀,拱起儿子一侧的身体,抽出尿湿的垫子。然后再把新垫子铺在儿子的身下。
每次完成这个不起眼的动作,就要20来分钟。一夜平均3次。“那时我时常睡不着觉,一宿宿地看护着孩子!”王桂凤说。每个不眠的夜晚,她只想两件事儿,一是希望上苍能让她的孩子好起来;二就是劝自己,好好的,千万不能倒下。自己多活一天,就能多照顾孩子一天!
儿子重生 是妈妈的功劳
直到两年后,刘甲君才开始逐渐恢复意识。北京一家医院的脑科专家看片子时都问王桂凤,这个人还活着吗?医生说,一个被切除半个脑球的人活着就是奇迹!他竟然还醒了。
母子俩的夜晚都是在忙碌中度过。她先用中药给儿子泡脚,然后做腿部和胳膊按摩。儿子逐渐清醒了。她说:“儿啊,你要心疼妈妈,就别尿床了,你有尿,就叫我。”儿子竟然又点头了。
4年后,刘甲君基本达到了医生说的最最好的情况,可以坐轮椅了。可王桂凤并不甘心,“我儿子肯定能更好!”母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儿子能走了;儿子可以说话了;儿子可以自己吃饭、上厕所了;儿子可以唱歌了……
2014年11月,受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的邀请,刘甲君登上了梦想的舞台。为给他两次生命的母亲唱歌。这首张信哲的《过火》,是他上学时,最喜欢的一首歌。部分脑组织摘除后,他唯一记得,能够唱起的也只有这首歌。
节目播出的当晚,歌星张信哲也看到了刘甲君的表演。他还发微博,鼓励刘甲君,赞扬王桂凤的无私母爱。
现在,王桂凤最大的希望是,儿子康复可以重返热爱的工作岗位,而她身体硬朗,能陪伴着儿子越久越好!
本报记者 姜彦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