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交还市场——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锡文谈粮食收储制度改革

18.08.2016  14:04

      “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是今年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新框架,此举改变了运行多年的国家临储收购政策。粮食收储制度为什么要改革?改革重点在哪里?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锡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做出解答。

      党的十六大以后,农业政策对调动农民积极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实际上,在过去的七八年间,定价机制不是由市场实行的,而是政府来定价。政府年年补贴,于是粮食价格不断地上涨,但没有考虑供求关系。

      陈锡文说,这次来吉林调研时发现,农民都希望了解2016年玉米上市后到底是什么价格。过去几年,由于我们是政府定价,农民知道价格年年涨,所以,农民愿意种玉米。过去的玉米价格,是把给农民的补贴放到价格里,这样农民种玉米可以有很好的收益,但是副作用就是,市场价格不断提高,提高到市场最高价格,除了政府补贴,不符合市场的定价。所以,现在提出来要把补贴从价格中分离出来,对农民、农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就事论事,对玉米的改革,大家都已经感觉到不改不行了,去年,在东北地区,玉米降价0.24元/公斤。吉林、黑龙江两省的农民,受玉米降价影响,大概人均损失560元。

      面对这两年的市场矛盾,不难听到有些声音:既然中国的粮食生产成本高,国家给那么多的补贴,农民又没有多少收益,而国际价格比国内价格低,我们何必种呢?我们为什么不从国际市场买?

      陈锡文认为,从经济上来讲有一定道理,但是从政府角度来讲,如果全买进口粮,我们的农民干什么?都买进口粮,不仅仅威胁国家粮食安全,还有农业的生产安全、农民的生产生活。所以,进口是必要的,因为我们总量就不够。但是,进口不能危及我们的粮食生产安全,不能危及农民的收入。所以,首先我们要有国际眼光,看到全球的市场。第二,用足用好符合市场贸易规则的农业保护政策。第三是按照中央的要求,努力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提高国际竞争力方面积极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