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领跑者的姿态打造避暑旅游产业”绿色新引擎”

29.03.2017  07:10

  漫长的寒冬、洁白的冰雪……曾经的“苦寒”在关闭部分传统产业大门的同时,也悄然打开了冰雪旅游这一“绿色产业”之窗,而当冰雪旅游“火热”寒冬的时候,长春市已将视角转向“清凉资源”,认真谋划如何抢滩“避暑旅游”。

  冰雪尚未消融,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指引下,长春市率先行动起来,副市长贾丽娜带领市旅游局一班人调研、摸底、取经,谋品牌、引资金、闯市场……高站位、全方位谋划避暑旅游产业发展。正如市旅游局局长曲笑所言,“我们要乘市委、市政府出台冰雪和避暑旅游产业政策的大势,高标准做好避暑旅游产业的整体规划,特别是突出产业链的延伸、产品的开发、线路的组合和品牌的营销,打造休闲旅游精品,做好消夏避暑大文章。

  电影城、汽车城、森林城、雕塑城、科教文化城……这些跳跃的文化符号,正被串联成特色十足的品牌线路,在即将到来的“如火”夏季,带给游人别样的“清凉”。

  去年“逆势上扬”的旅游数据令长春颇感欣慰。据市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市去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340.8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接待国内外游客6699.48万人次,同比增长17%。

  有人说:长春旅游是“双色球”——白色和绿色。

  回望“白色”,冰雪产业在长春强劲崛起、如花绽放,冰雪旅游综合收入更是节节攀升,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以春节黄金周为例,我市旅游市场再次“火热”,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03.29万人次,同比增长20.63%,占全省37.77%;实现假日旅游总收入46.4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27%,占全省47.92%。

  放眼“绿色”,我市多个“第一”令人瞩目:全国第一个举办以消夏避暑为主题节庆活动的城市、全国第一个出台避暑旅游产业政策的城市、东北地区第一个获得“中国最佳避暑旅游城市”称号的城市……长春正在努力改变“冬强夏弱”的结构特征,加快实现从冰雪旅游“一枝独秀”到“两季繁荣、四季发展”的转变。据统计,去年6月至9月夏季期间,我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079.71万人次,同比增长17.82%,占全年总接待量的31.04%;实现收入381.9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76%,占全年总收入的28.49%。

  站在新的起点上,长春旅游业以走向全国看长春、放眼世界看长春的气势,对标高位、创新发展,着力推进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升级,推进产品供给提档升级,推进品牌营销创新升级,推进旅游服务优化升级,推进市场监管规范升级,守护好“绿水青山”的生态文明富矿,使“长春避暑季”既有“看点”,更有“卖点”,真正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曲笑表示,未来五年,全市旅游战线将全力打好“优势牌”“特色牌”“融合牌”,发挥文化对旅游“点睛”作用,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使旅游产业成为拉动全省旅游产业和全市服务业增长的“双先锋”“双排头”,努力将长春市打造成长吉图旅游产业带核心城市、东北地区旅游枢纽城市、东北亚区域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

  长春消夏节:催热避暑旅游产业化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曾这样评价长春:凉爽的长春,已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避暑胜地!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独特的北方人文风貌,使长春在众多避暑城市中独具特色,对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都充满了吸引力。

  长春地处东北亚的中心,四季分明,气侯条件优越,城区绿化覆盖率高、空气质量优良率高。夏季无酷热是长春最大的气候特点,即使在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也只有22.7℃至23.2℃,凉爽成为长春不可多得的避暑资源。清爽的天然资源、优美的城市环境、浓郁的地域文化、豁达淳朴的民俗风情,使长春成为人们避暑度假的好去处。

  以前提起长春,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老工业基地等。现在提起长春,人们想到的更多是避暑、清爽、冰雪等旅游品牌,更多是消夏节、啤酒节、净月潭森林马拉松赛等旅游资源。尤其是以“休闲消夏、清爽长春”为主题的长春消夏节旅游品牌日渐响亮,成为与以“激情冰雪、魅力长春”为主题的长春冰雪节相对应的又一张旅游金字招牌。

  在享受珍贵自然资源的同时,长春始终在思考如何将自然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产业资源。

  将凉爽变为资源,长春是全国首个举办消夏节的城市

  到长春消夏避暑,人们都会熟悉一个名字——长春消夏节,这是长春将气候转化为资源的一次全新尝试,在全国尚属首次。

  从2007年到2016年,长春消夏节不断成长壮大,从“相聚清爽长春、放飞夏日梦想”到“清新凉爽、美丽长春”,再到“休闲消夏、清爽长春”,长春消夏节的主题始终围绕着“休闲”这个大主题来做文章,而这恰恰迎合了休闲时代的要求。

  长春消夏节,可以说是长春夏季文化、体育、商贸、会展、旅游、时尚、休闲活动的总和。在历届消夏节的策划过程中,我市更加注重突出民生概念、“大消夏”概念,除了旅游活动外,消夏节的系列活动中涵盖了一系列与市民密切相关的文化时尚、生态休闲、体育健身、经贸会展等活动。借助消夏节这个载体,整合长春夏季休闲旅游的各种资源,使展会整体活动和谐统一、单个活动各具特色。消夏节将长春夏日活动贯穿起来,实现从“小消夏”到“大消夏”的转变。

  各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时尚、生态休闲、体育健身、民间赛事等活动都在“消夏”大品牌的指引下广泛开展起来,以长春消夏节为纽带,长春整个夏季的活动做到了和谐统一,在全市形成此起彼伏、遍地开花的火热氛围。

  消夏节丰富多彩的活动安排,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成为长春百姓和广大游客的节日,每年长春消夏节期间,参与活动的市民及游客都在1000万人次以上。

  凭借“旅游+”,推动消夏旅游产品由观光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发展转变,形成一条“泛旅游+”产业链,将一篇“大消夏”文章做得风生水起

  “旅游+休闲度假”,泡泡屋、房车、民宿、度假村等一批旅游新业态在长春兴起。

  “旅游+购物”,长春有了东北首家川渝文化体验旅游商街——“巴蜀映巷”。

  “旅游+文化”,深度开发我市新中国汽车、电影、航空、科教文化以及警示文化、历史民俗文化、生态文化、乡村文化等城市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积极培育汽车工业、电影文化、航空科教、伪满遗迹、生态冰雪、休闲消夏、温泉养生、历史遗迹、民族民俗、乡村体验“十大旅游品牌”。

  “旅游+体育”,中国热气球精英赛、国内顶级的航模表演、越野徒步赛、户外露营、森林徒步、高尔夫对抗赛、攀岩蹦极等体育健身旅游产品一一亮相,使百姓一年四季皆有国际级户外运动参与,极大地带动了徒步、跑步运动在长春的普及,也培养了一支庞大的“徒步大军”。

  消夏节期间,宾馆、酒店装饰一新,热情迎宾;商场推出“消夏夜延时服务”,满足人们购物需求;电影院推出最新叫座大片,吸引观众……所有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的行业都积极行动起来,携手打造了一个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借助消夏节这一平台,激活了涉及面最广、影响力最大、魅力性最强的休闲产业,带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也使清凉经济成为长春旅游产业发展的“催化剂”。

  十年来,每届消夏节期间,长春的经贸活动此起彼伏。长春消夏啤酒节、汽博会、汽车节、雕塑展、民博会、农博会等系列会展、经贸活动纷纷借助消夏节这个清凉的平台,开展广泛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全市旅游项目数量不断增加。

  借助消夏节这个平台,长春与国际、国内间的交流沟通更加广泛,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进一步拓宽。消夏节期间,组委会广泛邀请境内外旅游机构和旅行商来长参加活动,以节庆活动为平台,加强交流、展示特色,进一步推进了长春与境内外旅游业界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了长春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经过十年锲而不舍的探索,长春以消夏节为载体,完成了从活动到产品、从产品到产业、从产业到经济、从经济到生活的华丽转身,成功打造了“避暑消夏”的旅游名片,成就了“清爽长春”的城市旅游品牌。

  如今,“消夏避暑”已成为长春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借避暑经济之势 谋跨越升级之路

  因为长春特有的气候条件及各项避暑休闲旅游产品,每年夏天,很多南方人选择来长春避暑。“我是吉林人,大学毕业后到南方工作,每到夏季,那里的炎热都让人十分难受,而家乡的夏季清爽宜人,所以每到暑期我都会带孩子回来避暑,享受难得的凉爽夏日。”生活在南方的长春人梁女士每次回到家乡都舍不得走。

  的确,冬玩冰雪、夏驭林风,凉爽的夏季如同冰雪一样,是天赐的资源。但仅靠天赐就够了吗?大自然仅仅眷顾长春吗?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分析,避暑旅游不同于避寒旅游,其市场需求总量、需求人群远比避寒旅游大得多。对学生与教师群体、老年群体及“火炉城市”居民三个避暑市场主体的不完全统计与分析显示,全国避暑旅游市场潜在规模至少超过3亿人,考虑避暑旅游消费周期长、频次高的特点,避暑旅游每年将会创造5000亿元至6000亿元的“大蛋糕”。

  而这五六千亿元的“蛋糕”,在与兄弟省市的竞争中,长春又能分得多少呢?

  如今,烟台、青岛、贵阳、昆明、哈尔滨等城市都打出“避暑”的招牌,而且产品越来越多,避暑旅游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也给长春提出了新课题: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何避免同质化?

  “一个避暑城市要发展,要有吸引力,靠天吃饭是远远不够的,游客到长春来不只是图一个凉快,而是‘游’;旅客对‘游’的要求,也不仅仅是对自然条件、旅游景点的要求,而是对文化的追求与向往。”曲笑认为,要充分整合本地的休闲资源,充分挖掘民俗文化,打造出更具特色、更富有体验感、更有品位,尤其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一些拳头产品,然后把众多的细分产品陆陆续续推向市场,推给客人。同时,要重视营造舒适宜人的综合避暑环境,这对休闲城市的形象提升至关重要。

  “在发展避暑旅游上,我们要树立战略思维,强化顶层设计,既要寻求中国旅游研究院这样专业研究机构的支持,也要借助市产业发展研究院等本地智库的力量,扎扎实实做好避暑旅游的发展规划,通盘考虑,步步为营,拿出完整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推进措施。”曲笑说,同时也需要吸引社会各界特别是旅游企业积极参与,不断组合丰富产品,让我市的避暑旅游成为继冰雪旅游之后又一个享誉中外的旅游品牌。

  从产业发展的宏观角度看,我市避暑旅游发展还处于培育期,避暑产品开发、避暑品牌推广、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等工作需要全面强化,而加强旅游需求供给仍是首要任务。要从完善产业链的角度出发,加大项目包装和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四季型旅游度假区建设,着力培养一批带动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壮大产业规模、丰富产业形态,打造产业品牌,进一步提升以休闲度假为特色的避暑旅游产品供给和游客休闲体验,从根本上解决供需矛盾。

  曲笑认为,在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同时,我市还要强化“避暑+”的理念,既要大力发展避暑旅游,也要同步加强“避暑+装备”“避暑+医疗”“避暑+康养”“避暑+地产”等新业态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真正把气候资源优势放大,促进全市避暑经济发展,让“避暑旅游城市”上升为“避暑城市”,打造城市整体品牌。

  让“最佳避暑旅游城市”品牌享誉全国

  提到长春的避暑旅游,就不能不提去年6月24日在长举办的“2016中国避暑旅游产业峰会”,会上发布了《2016年中国城市避暑旅游发展报告》,长春与贵阳、昆明共同获得“最佳避暑旅游城市”称号。同时,我市还与主办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避暑旅游城市与产业联盟”,长春、贵阳、昆明、哈尔滨、吉林等18个城市和单位成为首批联盟成员单位。此次避暑旅游产业峰会对于打造我省避暑旅游品牌,加快开发丰富多元的避暑旅游产品、培育壮大我省避暑旅游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在发展避暑旅游产业上,作为省会城市的长春又一次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市委、市政府准确把握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出台《关于做大做强冰雪和避暑旅游产业的实施意见》,大力推动冰雪和避暑旅游产业发展,培育冬季和夏季“两翼齐飞”的旅游发展新格局。放眼全国,长春是全国第一个出台避暑产业政策的城市。

  今年,我市在避暑休闲旅游方面还将有新突破。遵循“一个原则”:坚持“资源为根、特色为本、文化为魂、市场为导向”。突出“两大板块”:激活城区文化特色抓存量,发挥县域生态优势扩增量,提升全市旅游经济总量。实施“三大驱动”:以文化为“”,加快城市特色文化的挖掘与产业融合,走品牌化、差异化发展之路;以创新为“”,推进体制创新、业态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走现代创意发展之路;以项目为“”,夯实产品、基础设施两大产业发展支撑内核,走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打造“五个升级版”:打造旅游产业体制机制、旅游产品供给、旅游品牌营销、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市场监管“五个升级版”,逐步构建彰显文化个性的旅游产品体系、精致贴心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营销体系、标准规范的旅游质量保障体系。

  其中,我市将加快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启动奢岭国信南山温泉旅游度假区、庙香山休闲旅游度假区、双阳湖滨水生态旅游度假区、神鹿峰森林旅游度假区、关东文化园休闲旅游度假区5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加快九台土们岭乡村休闲游、双阳普安公社乡村民俗游、农安剑鹏牧业休闲游和波罗湖湿地游、朝阳乐山都市农业休闲游、兴业现代休闲农业游等一批特色休闲度假类产品开发。

  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上,将完善中国一汽展馆、一汽红旗展馆、一汽-大众、一汽轿车生产线的外向度和旅游服务功能,推进长拖文化创意产业园、吉柴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开发。支持万达长春影视文化街区建设,加快长影乐团社会化演出市场培育。推进高品质文化创意园区、特色休闲商街、主题公园等文化休闲旅游产品建设,支持创作一批以文化旅游为主题的游戏、动漫、音乐、游记以及影视作品,打造城市文化特色的驻场演艺产品,丰富旅游文化生活。完善柳条边、长春厅衙署、长春道台衙门、中东铁路、沙俄领事馆、南大营等近代历史遗迹及宗教文化场所的旅游功能。充分利用榆树、农安、德惠、双阳等地历史遗址考古成果,推进遗址类公园、景区建设。以伊通河百里生态长廊建设和旧城改造为契机,增加城市旅游休闲功能,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在乡村旅游上,将加大“乡村+温泉”“乡村+研学”“乡村+康养”“乡村+休闲”等特色产品开发力度,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精品。

  在工业旅游和红色旅游产品开发上,将推进汽车文化公园、汽车博物馆、轨道客车博物馆等特色工业旅游项目开发;深入我市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制定《长春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推进红色旅游与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乡村休闲、都市生活等各类旅游资源融合发展,培育形成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和线路,满足多样化的旅游市场需求。

  在培育旅游新业态上,将积极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集聚发展,加快发展“旅游+研学”“旅游+交通”“旅游+新型养老”“旅游+康体养生”“旅游+特色购物”“旅游+互联网”“旅游+金融”等新型业态,引导旅游企业积极发展线上旅游,不断培育旅游经济新形态、旅游产品新业态;将开展“长春礼物”征集评选活动,打造具有长春地域特色和文化标志的“十佳精品礼物”。加强营销推广,采取城市形象推介与旅游产品营销并重、“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等形式,面向海内外客源市场积极策划举办系列旅游主题营销活动,进一步擦亮“休闲消夏胜地、冰雪体验之都、文化游览名城”城市旅游品牌。

  值得关注的是,针对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今年我市还将策划举办首届东北亚旅游文化节,在为期一周的文化旅游节期间,将举办东北亚文化旅游节推介会、文艺演出,以及旅游风光展、美食品鉴、旅游纪念品展销等活动,推进东北亚国家旅游文化交流、客源互换,推进东北亚区域旅游文化名城市建设步伐。

  在保障完善公共服务上,在积极拓展航空网络的同时,启动我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总体规划编制。加强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建设,启动九台土们岭长吉游客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提升长春旅游集散中心、长春文化旅游集散中心、火车站游客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和运行效率;探索建立城市旅游公交环线和乡村旅游连片区域的旅游专线产品;深入实施“厕所革命”,全年计划完成新建、改建旅游厕所100座以上;完善旅游标识引导体系;积极推进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和应用,提高我市旅游公共服务智慧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