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曾阻止以色列用核武 放狠话敲打日本核武图谋
以色列 对于盟友发展核武器,美国的态度一直颇值得玩味。在此方面,有“美国的‘中东桥头堡’”之称的以色列,所受待遇最为宽容。以色列是中东唯一的核国家,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即帮助以色列成为亚洲第一个拥有核反应堆的国家。但性急的以色列当局仍不满足,1963年派“摩萨德”特工从美国先后窃取并运回400磅浓缩铀(可造出18枚原子弹),炮制了世界上首起核材料被盗案件,进而一举跨过了“核门槛”。美国对此虽隐而未宣,以维持其在中东的普遍影响力,但对以方的过分出格行为也不会听之任之。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初战惨败,情急之下抛出代号“参孙计划”的核打击方案,其战机和近程导弹已装上核弹待命。千钧一发之际,美国给以色列空运了大量物资,使之迅速扭转战局,也换得它松开了已扣紧的核扳机。
英国 在美国的默许和援助下,英国得以紧随美苏之后拥核,并维持了“核大国”乃至“有世界影响力的强国”的地位。但这份显赫是“打折扣”的,因为英国毕竟是根基远胜以色列的“老大帝国”,还需美国警惕三分。从核武器研制、部署、使用到核战略,英国都在相当程度上仰美国之鼻息。其核弹头工厂及启爆系统均参照了美方设计,弹头制导系统乃至图纸均从美国进口。根据英美达成的协议,英国所有核导弹的发射和训练都限定在美国境内进行,且需要美国卫星导航系统和情报的支持。库存核导弹虽存放在英军武器库中,却由其制造商美国洛-马公司负责管理,且需定期送到美国维修。英国的核战略必须遵从北约的核力量运用原则,而后者则以美国的核战略为蓝本。以致不少英国军方人士私下抱怨:核按钮虽在英国首相手中,但决定打哪里和何时打的却是美国总统!如果英美发生激烈争执,美国“随时可撕掉英国核大国的面具”。
法国 2009年英法两国核潜艇在大西洋底的相撞事件曾轰动一时。盟国间发生如此“亲密接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核领域“通气不畅”。法国核力量在北约内部的独立性,由此也可见一斑。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倒逼”出来的。尽管法美之间从未交过战,法国甚至还是帮美国实现独立的“恩人”,但美国对生性高傲的法国人却总有些心存芥蒂,断然拒绝了戴高乐总统“购买美制核武器,但由法国完全掌握控制权”的要求。不甘对美国俯首帖耳的法国遂走上“自力更生”之路,终于靠一己之力成为核国家。意味深长的是,随着法国拥核已既成事实,20世纪70年代后,法美在核领域反倒有了长期秘而不宣的特殊合作关系。这种鲜为人知的技术性交流,建立在“否定信息”的基础之上,即法方专家定期向美方介绍某种研究计划,美方只说明哪些途径“行不通”,但不提供任何核秘密。这也的确让法国的研究工作少走了几许弯路。
德国 早在冷战方酣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德就曾因怀疑危机时刻美国会否为其撑起“核保护伞”,而致力于实现“核武装”。美国则先是在北约内成立多边协商性质的“核计划小组”,吸纳西德参加,以防其“独走”,后又于两德统一之时与英法苏三大国共同抛出一纸条约,使德国放弃了拥有和制造核生化武器的权利。
日本 美国对战后“和平主义”盛行的德国尚且如此不放心,对制造了“珍珠港事件”、最终动用核武器才征服的日本就更是不敢松懈。日本各界人士曾多次公然宣称,日本可在极短时间内(各种版本从48小时到183天都有)“实现核武装”,其在核原料积累、核能开发、核试验技术、核弹头制造及运载能力等要件上都达到相当水平。美国却早已诱压日本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更不时放出“对美国来说,日本拥核是相当恐怖的事”之类的狠话敲打日本,逼得日本政界人士,包括强硬如小泉、安倍者,也不得不一再重申确立于1968年的“无核三原则”(“不拥有、不制造、不引进”核武器)“铁律”。